說文:“于,於也。象气之舒亏。从丂,从一。一者,其气平之也。凡亏之屬皆从亏。” 【釋形】 于,甲骨文 (乙7603)、(粹1162)、(乙200)、(前8、1、5),甲骨文字典云:“从从,象大圓規,上一橫畫象定點,下一橫畫可以移動,从表示移動之意。或作,為之省。”金文形同。其形構諸說不一。案疑是“土”之倒文,鬲比簋字卽可讓我們推測:上一橫畫為地面,另一橫畫表示存在於地表面之下,其一豎斜畫,卽為自然界中生物、植物皆根植於大地之中,故用二橫畫(卽“二”)表示,因有地上、地下,故以“土”之倒文表示之。其中間之一豎斜畫下端為銳尖狀,卽可知之其根植於地之下,或增“弓”作形,猶金文从二“弓(蒸氣屈曲)”,是加以補充之意符,示“土”中之植物根鬚屈曲之形,當是“芋”的初文。故其字旣表示處所之在,時間等義,亦有“與”之義。依字的用意卽可體會之造義。 【釋義】 (一)介詞。 (1)表示與動作相關的處所,相當於“在”“到”等。五祀衛鼎:“余執龏(恭)王卹工(功),于卲(昭)大室東逆(朔)(營)二川。”詩經·唐風·鴇羽:“肅肅鴇羽,集~苞栩。” (2)表示與動作行為相關的時間,相當于“到”。禹鼎:“用天降大喪于下或(國),亦唯噩侯方率南淮尸、東尸廣伐南或(國)東或(國),至于歷內。”中觶:“王大省公族,于庚旅。” (3)表示與動作行為相關的對象,相當于“對”“向”。何尊:“隹(唯)珷(武)王旣克大邑商,(則)廷告于天。”師簋:“師,乃且(祖)考又爵(恪)于我家。”陸游病中作詩:“澀眼尚~書有味,孤愁殊覺酒無功。” (4)表示與動作行為的憑籍,相當于“以”“用”等。東尊:“唯東叀(惠)于金,自乍(作)寶彝。”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討國人而訓之~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 (5)表示所從的對象,相當于“自”“從”等義。裘衛盉:“矩白(伯)庶人取堇(瑾)章(璋 )于裘衛。”格伯簋:“格白(伯)取良馬乘于倗生。”潘玉坤說:“‘于+賓’表明獲取、接受之命出於何人,有‘從’義。” (6)表示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相當于“給”“給予”義。多友鼎:“多友逎(獻)孚(俘)聝訊于公,武公廼(獻)于王。”敖簋蓋:“戎(獻)金于子牙父百車”。 (7)表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表示被動。鬲作父甲尊:“禹易(賜)貝于王,用乍(作)父甲寶(尊)彝。” (8)引介形容詞的對象,相當于“在……方面”之意。毛公鼎:“善效乃友正,母(毋)敢(湎)于酒。”虎簋蓋:“女(汝)母(毋)敢不善于乃政。”不簋:“女(汝)肈敏于戎工。” (二)連詞。 (1)表並列,猶“與”“和”。卜辭:“余其从多田于(與)多白(伯)正(征)盂方白(伯)。”(甲二四一六)杜伯盨:“杜白(伯)乍寶盨,其用亯(享)孝皇申(神)且(祖)考于好倗(朋)友。”管燮初譯:杜伯製作寶貴的盨,要用來享祀于輝煌的神明、祖父、父親和接待朋友,用來祈求壽嘏永善。 (2)表承接,相當於“爰”,有“于是”之意。中山王鼎:“中山王詐(作)鼎,于(爰)銘曰:……”張政烺曰:“于,讀為爰。爾雅·釋詁:‘爰,于也。’二字轉相訓,皆為語詞。” (三)助詞。大克鼎:“天子明(哲),孝于申(伸)。”“于”是幫助賓語提前的助詞。 (四)語气副詞,常用於動詞前面,表示陳述語气。鼎:“隹(唯)周公(于)征伐東尸(夷)、豐白、尃古、咸𢦏(哉)。”詩經·周南·葛覃:“黃鳥~飛。” (五)人名,或古國名。師旂鼎:“唯三月丁卯,師旂衆僕不從王征于方(雷)。”郭沫若曰:“于方,當卽卜辭所屢見之盂方。”馬承源等亦從此說,說其地望在今河南睢縣附近,雷是人名。另有說“方雷”連讀,于省吾釋“方雷”為夷狄國名,唐蘭、白川靜釋“方雷”是國名。白冰案云:“當從于、白川、唐之釋。”“張振林師認為‘于方’後斷句,他說:‘雷’為何人?文中懸空無交待;卜辭中的盂方從來就不寫作于方,于‘不從王征于方雷’後斷句是正確的’(註引張振林師旂鼎銘文講疏,載中山文論叢,第6輯)由此可知,于省吾、白川靜和唐蘭三位先生認為‘方雷’乃是國名的證據比較有力。”(見白冰青銅銘文研究第三章第三節)案依其後說,于卽為人名。 (六)人名。弙作父辛器:“公中(仲)才(在)宗周,易(賜)(于)貝五朋。” 【字例】
何 尊
天亡簋
戍甬鼎
婦未方鼎
麥 鼎
井侯簋
卣
靜 簋
格伯簋
周公鼎
比簋
朐 簋
毛公鼎
曾伯簠
曾侯乙鎛
王子午鼎
命瓜君壺
至于二字合文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