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俞,空中木為舟也。从,从舟,从。,水也。” 【釋形】 俞,金文(或商代)从,从舟會意。或,是从舟而增飾其表意符號,凸顯舟頭行於水上之形,以其頭表示之,猶羊、牛字僅以其頭表示為例,示船之前行快艇如箭,故商金文祖辛鼎字左部形相肖猶“矢”形。右下部之者,表示河流,如甲骨文“水”字有作(合集5837),是水流之象形。會為船施行於河流之中。其本義為渡,如韓非子·飾邪:“龐援揄兵而南,必從此地到彼地;則鄣盡矣。”其“揄”,意為引渡,“揄”乃為“俞”字之孳乳字。“俞”在卜辭為口語,表示應允、肯定詞,後來用“然”,現在用“是”或“對”。古代以木船渡河,凡掌船人,都有口令曰“船號子”。用號子為令,旣表示齊聲協力,撐舟前行,又表示凡遇大風、大浪,以齊力協作使舟不致受到風險及不進則退。其用為口語詞,以卜辭為例:“王(占)曰:俞,不其吉,才茲。”(合集16336反),再如用為應答之辭,尚書·堯典:“師錫帝曰:‘有鰥在下,曰虞舜。’帝曰:‘∽!予聞,如何?’”這些用例當可證“俞”字的來意。東周金文將之上部漸近“”;舟後演化成月(猶如之朕),把船頭後之船尾之斜畫與增之一斜畫構成河流之像,又訛成“刀(刂)”,是“俞”演化之構成。 【釋義】 (一)國名。豆閉簋:“用(朕)乃且(祖)考事,(司)俞邦君(司)馬、弓矢。”楊寬西周史云:“‘俞邦君司馬’,俞當是邦國之名,邦君(諸侯)司馬是邦君所屬的司馬。” (二)通“”(或隅)。泛指邊遠地區。不簋蓋:“白(伯)氏曰:‘不(其),(御)方允(玁狁)廣伐西俞(、隅),王令(命)我羞追于西。’”西俞,卽西隅,泛指周之西部邊遠地區。 (三)通“渝”。變,改變。鎛:“勿或俞(渝)改。”詩經·鄭風·羔裘:“彼其君子,舍命不渝。”爾雅·釋言:“渝,變也。” (四)人名。師俞簋:“王在周師彔宮,旦,王各大室,卽立,(司)馬共右師俞入門立中廷。”師俞,官為師職,名俞。“俞敢揚天子不(丕)顯休。”陳直讀金日札案:“‘艅’字从舟从余,取義於餘皇之舟。史記·吳太伯世家云:‘王僚二年,公子光伐楚,敗而亡王舟,光懼,襲楚,復得王舟而還。’集解‘駰案左傳曰舟名馀皇’,事在左傳·昭十七年。‘師艅’之‘艅’,卽‘馀皇’之‘馀’,从舟是以字從義。似稱大舟為‘馀皇’,不始於吳王僚之時。廣雅·釋水‘艅艎,舟也’,字正作‘艅’。韓非·外儲說云‘我聞吳王築如皇之臺’,余(乙種本無‘余’字)昔年亦考‘如皇’卽‘馀皇’,吳王光以戰勝反歸之舟,取以名臺。”此釋,可參。俞、余聲字通,亦作艅。 【字例】
父庚祖
辛鼎
艅伯尊
師艅簋
不簋蓋
豆閉簋
師俞鼎
鎛
魯伯大
父簋
魯伯俞
父簠
黃韋俞父盤
喬君鉦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