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枚,幹也。可為杖。从木,从攴。詩曰:‘施于條枚。’”
【釋形】
枚,甲骨文
、
,金文亦同,从斧(或攴),从木,木亦聲。象人手持有刃之斧器在伐木,或為破竹,金文編釋之“枚”。一根木棒或一株竹竿,可剖數條竹片,故可訓為一枚,卽為量詞。或“枚卜”,古代占卜方式之一。將竹蔸、木頭或牛角對剖成兩半(塊)、一頭略呈尖形,叫做筊(或珓),用之作占卜叫“打筊”。這種占卜方式廣泛地流行於南方。韓愈謁衡嶽廟遂宿嶽寺題門樓詩:“手持杯珓導我擲,云此最吉馀難同。”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卷一:“太祖皇帝微時,嘗被酒入南京高辛廟,香案有竹杯筊,因取以占己之名位。俗以一俯一仰為聖筊……一擲而聖筊。”由破竹或剖木,皆可統稱用料為樹幹,故有此義。有釋為“析”,該為同源字。“字例”之前三例字,劉釗先生謂字从木、从刀、从又,可隸作“
”,釋為“制”。供參。
【釋義】
(一)個。右舍銀器足:“卅十(七)年中舍四枚。”史記·貨殖列傳:“竹竿萬個”。司馬貞索隱引釋名:“竹曰箇,木曰枚。”方言十二:“箇,枚也。”註:“謂枚數也。”
(二)人名。枚家卣:“枚家乍(作)父戊寶
(尊)彝。”此西周早期銘,枚家,是父戊的兒子。
【字例】
.JPG)
父辛簋
.JPG)
父乙鼎
.JPG)
枚家卣
.JPG)
右舍銀
器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