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壴,陳樂,立而上見也。从屮,从豆。凡壴之屬皆从壴。” 【釋形】 壴,甲骨文 、、,象鼓形。古代的鼓於現在的鼓形制相似,但亦有別,鼓呈圓形,有鼓面(奓緣)、鼓胴、鼓腰(多呈縮于面、底),底有坐墩。古代的鼓,史書沒有詳細的描述,周禮中記載有“六鼓”:雷鼓,八面鼓,祭祀天神時用之;靈鼓,六面鼓,祭祀地祇時用之;路鼓,四面鼓,享宗廟時用之;鼖鼓,大鼓,長八尺。軍事用之;鼛鼓,亦大鼓,長一丈二尺,役事用之;晉鼓,長六尺六寸。奏樂時以此鼓龢鐘鎛。周祀·地官·鼓人:“掌校六鼓四金之聲,……以雷鼓鼓神祀,以靈鼓鼓社祭,以路鼓鼓鬼享,以鼖鼓鼓軍事,以鼛鼓鼓役事,以晉鼓鼓金奏。”帝王世紀:“黃帝殺夔,以皮為鼓,聲聞五百。”據考古發現商代有木框、蟒或鱷魚皮面為材質的鼓。當今存世的有一種漢代製作的銅鼓。據金玉瑣碎記載:“襄陽陳伯仁藏有銅鼓,形如坐墩,中空無底,而多花紋,無款識。徑今之裁尺一尺三寸,高一尺一寸,朱翠斑駁,其花紋旗飾,與博古諸書所載相合。”又嶺表錄異中說:“蠻夷之樂,有銅鼓,形如腰鼓,一頭有面,圓一尺許,面與身連,其身徧有虫魚花草之狀,擊之響亮不下鳴鼉。”故甲文字如形,上有飾(羽、牙),下有坐墩,旁或有耳銜環。商金文亦與甲文省耳飾之形同。周金文或與中間之鼓面添飾一橫,下部之坐墩處或加之橫畫飾筆,可大致與所“附圖”之“鼓”形相似。使之下部形近與“豆”,小篆遂之訛作从“豆”。高鴻曰:“壴,為鼓之初文無可致疑。後人用字以鼓琴瑟之鼓,代鐘壴之壴,久之而壴字廢。壴字音讀應與鼓同。”甲文有之耳銜環:“(合集18594)”,卽是說文:“”字,云:“大鼓謂之。八尺而兩面,以鼓軍事。从鼓,賁省聲。,或从革,賁不省。符分切(fén)。”銘文除另注音外,讀ɡǔ音。 【釋義】 (一)一種打擊樂器。泛指敲鼓、彈奏。王孫遺者鐘:“枼(世)萬孫子,永保壴(鼓)之。”詩經·小雅·白華:“鼓鍾于宮,聲聞于外。” (二)音階名。曾侯乙鐘中(一)4號:“割(姑洗)之壴(鼓)。濁新鐘之壴(鼓)”。中(二)9號:“濁獸鐘之宮,坪皇之壴(鼓),(割,姑)(洗)之(徵)角。”又中(二)12號:“(應)音之喜(壴、鼓)。”甲文喜、壴(鼓)一字。 (三)通“彭(壴,讀péng)”。人名。壴生鼎:“壴生乍(作)氒(厥)文考日辛寶(尊)彝。”壴通彭,壴生卽彭生,是作器者名,在西周王朝擔任作冊官職。 【字例】
壴父乙簋
壴父辛鼎
女壴方彝
壴 鼎
王孫鐘
曾侯乙鐘
曾侯乙磬
商代饕(tāo濤)餮(tiè帖)紋雙面鼓,高75.5釐米,面徑35釐米,湖北崇陽縣出土。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