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字源
(yí貽)以脂切()

說文:“夷,平也。从大,从弓。東方之人也。”
 【釋形】
 夷,甲骨文,从己,从矢,矢亦聲。象繩束矢之形。或為以繩索纏繞之“矢桿”,在矯正之。金文柳鼎字與甲文同。知夷,本為矢束,矢以“束”為單位詞,如有“矢束”句。至于一束“矢”有多少,說法不一,或100,或50,或12矢為一束。由於矢,具有殺傷作用,故“夷”亦涵此意,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人從之,師大敗,王∽師熠。”楊伯峻:“夷,傷也。”又引申出消滅,亦由此引申出平定等義。由於“弓”與“己”形近,而“矢”又以弓作射,如柞伯簋:“柞伯十爯弓無廢矢。”故字亦作“”,从弓。緣此,本从己後化為从弓。商代金文夷觚字又象“弔”繩纏繞人形。
 尸,原本指人,主指各類人,如“尸臣”()、“尸僕”(靜簋)。區分為不同地區的“尸人”,稱“東尸”“南尸”“淮尸”等。夷,原本為箭束,箭是古代必用的兵器,由於商朝開國以來,經常遭受周邊,尤其是西北原始部落的侵犯,不得不興兵征戰,入以後依然如此,如韓非子·說林上:“周公旦已勝,將攻商蓋辛公甲曰:‘大難攻,小易服,不如服眾以劫大。’乃攻九∽而商蓋服矣。”其“夷”,銘文作“尸”,在傳世古籍中,不再用“尸”為“夷”字,而用“夷”字取代。夷字的本義是箭矢,引申為“平定”,因此用“夷”字表示平定中原周邊“尸族”部落的叛亂入侵,也就以“夷”代“尸”了。金文或繁飾增土,窺測因于平定地域有關,故增“土”。子蒷字下从“十”是土之訛。璽彙:“公孫”之“夷”字下加“土”,卽“”。釋義參見“尸”字。
 【釋義】
 (一)地名。南宮柳鼎:“牧陽、大□,(司)羲、夷、陽佃史。”
 (二)人名。子蒷夷鼎:“子蒷(夷)……”,國名,該國公子名
 (三)通“彝”,常也。子飤簠:“子乍(作)飤(簠),(夷)爲其行器,永壽用。”詩經·大雅·烝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孟子·告子引作“秉夷”。又尚書·洪範:“是彝是訓。”史記·宋微子世家引作“是夷是訓”。以資可證,夷通彝。
 【字例】
 


 

夷 觚


 


 

小臣守簋


 


 

小臣守簋


 


 

南宮柳鼎


 


 

伯歸


 


 


 

子蒷


 


 

吳王光鑑


 


 

伯歸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9:2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