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夔,神魖也。如龍,一足,从
;象有角、手、人面之形。”
【釋形】
夔,甲骨文
、
, 象人且非人之形,金文亦與甲文形同,突顯其頭上之長髮及背後飾之尾,由于是側形,僅見一足,足、首、尾是別於人形的明顯特徵。大戴禮記·五帝德:“龍夔教舞。”小臣艅尊銘字,正象手持尾
(旄牛尾)示之舞;又荀子·成相篇:“夔為樂正,鳥獸服”。夔夨尊字正是鳥翼之形。甲文“夏”“憂”“夒”“夔”為一字,夔从夒,故小臣艅尊字,有釋之為“夒”。金文形突顯長毛之髮。文獻中釋為傳說中的一種異獸。張衡東京賦:“殘~魖(xū)與罔象,殆野仲而殲游光。”罔象、野仲、游光,都是神話中的鬼怪。
【釋義】
(一)春秋時國名。在今湖北秭歸縣東。樊君夔盆:“樊君夔用吉金,自乍(作)寶盆。”左傳·僖公二十六年:“楚人滅~,以夔子歸。”
(二)地名。(1)小臣艅尊:“丁子(巳)王省夔且[或京],王易(賜)小臣
夔貝。”夔後一字作
,有釋為且,卽祖,詩經·大雅·韓奕:“韓侯出祖”之祖,“夔貝”者夔國所產之貝。案依“省”看“夔(
)”應為地名,“王省夔(
)”,是商王巡察夔(
),把那裏出產的貝,賜給小臣艅。
(2)中方鼎:“王令中先,省南或(國)
(貫)行,
王
(居)才(在)夔
眞山。”
【字例】
.JPG)
小臣艅尊
.JPG)
樊君夔盆
.JPG)
夔夨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