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字源
(shī詩)疎夷切(师)

說文:“師,二千五百人為師。从帀,从(duī)。,四帀,眾意也。,古文師。”

【釋形】

師,甲骨文,金文亦與甲文同。甲骨文字典:“‘加藤常賢字本為橫書作形,象人之臀尻’(漢字起源)案說近是。旣象臀尻之形,故表人之坐臥止息及止息處。”甲文及盂鼎等之“(另見該字)”,本為象人的腳窊腳掌之形,其明顯的標識特徵是上端一大趾頭,足以表明因側視之,其他四趾較小于第一大趾,故視而不見(因此祇一大趾標識之)。金文或从、从帀會意為師。,表示軍隊出發征戰,足落地便有足跡,故有止息義。古人造字之初,是以軍隊行軍、出征,征伐為師,故以腳足形的特徵來標識;古人又十分迷信,一切以吉利,良好的愿望來表示於用字上,故又加“帀”,是倒“之”形,表示凱旋歸來而“止(止息于駐地)”。兩形合體,自當為軍旅之“師”。諸家多以“象人之臀尻”之說,釋為“坐臥”止息,極不符合軍旅之事意,白川靜說:“軍隊出征時攜帶的祭肉”,“帀象有把手的曲刀之刃部有小枝叉之形。”以此所説,使“官”“遣”“追”等字皆从“”無法說通,離譜甚遠。兩周銘文所見,凡“”加“帀”旁者卽“師”,多指軍隊、地名、人名、職官名。可知“帀”與“”合體,“帀”是“之”的倒形,之,从止(趾)从一(地也),會足行往來之義,因“帀”為“之”的倒形,含有返回之義,因以又為駐扎義。由於軍隊建制,必有師、旅等各級長官,故引申為長官義。凡為“師”之建制,殷商時期是否為二千五百人的編制,不得而知。總之是集結兵員編制之稱,故說文云:“眾意。”是為引申義。另參見“追”字。

【釋義】

(一)軍旅及途中止息駐扎地之稱。卜辭:“甲寅卜,旅貞:今夕亡禍在二月,在囗卜。”(六、三四、四)“貞:行(以)(有)(有)邑。”(七三六五)“癸丑卜,貞:往衛亡禍。”(四、三一、五)

(二)軍隊。卜辭:“(師)獲羌。”(合集178)班簋:“以乃(師)左比毛父。”曶鼎:“于(將)賸(朕)肅慕惠(唯)西六(師)、殷八(師),伐噩侯方,勿遺壽幼。”詩經·大雅·棫樸:“周王于邁,六~及之。”:“天之六軍。”孔穎達:“春秋之兵,雖累萬之眾,皆稱師。之六師謂六軍之師。”

(三)長官。:“王姜易(賜)田于待,師櫨兄(貺)。”:“牧牛!乃可(苛)湛,女(汝)敢以及師訟,女(汝)上先誓。”周禮·地官司徒·序官:“卿~。”鄭玄:“師,長也。”

(四)國都,亦地名。克鎛鐘:“王親令克遹涇東,于京師。”李學勤先生說京師豳縣旬邑之間。又有京師見於晉姜鼎,有說在山西詩經·大雅·公劉:“京~之野,于時處處,于時廬旅。”

(五)人名。愙鼎:“兄(貺)氒(厥)師眉,廌(薦)王爲周愙(客)。”師為其職官,名,故稱師眉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8: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