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才,艸木之初也。从丨上貫一,將生枝葉;一,地也。凡才之屬皆从才。”
【釋形】
才,甲骨文
、
,金文亦與甲文同,依說文可為:象屮在地下纔出地上之形。或是個指示、標記符號字。據字之形、義推測:遠古時期,以族氏為部落,相互間隨時有(外來)侵襲的可能,故貴重物品往往存貯於地窖下,不被操切擄掠。那時地廣人稀,隨時隨地卽可於地下埋藏東西。可又怕到時找不到,便以“才(在)”作標記:字作一豎、一橫,橫畫表示地面,之上留的極小部分為主人之標記,之下(豎畫)栽入地表,其一橫之下,左右各一斜畫,是固定插入地表之下“|”之物的加固。故“
”的本義為物的“存在”,亦表義為“財”,卽貴重之物。因含有時地之義,故又用為“纔”義,因以“才”“在”初為一字。
【釋義】
1.zài 昨宰切
(一)通“在”。
(1)動詞,表示人或事物的存在之處所、位置、時間。中鼎:“王令中……
王
(居)才(在)夔
眞山。”免簠:“隹(唯)三月既生霸乙卯,王才(在)周,令免乍(作)
(司)土(徒)。”令彝:“隹(唯)八月,辰才(在)甲申。”
(2)介詞。引出動作的處所、時間等。保員簋:“才(在)十又一月,公反自周。”保卣:“……
(
)于亖(四)方
(會)王大祀,祓(祐)于周,才(在)二月旣
(朢)。”
(3)介詞。在于。中山王
壺:“夫古之聖王
(務)才(在)
(得)孯(賢),其卽
(得)民。”讀本譯:“古代聖王最迫切的是得到賢才,其次在于得到民心。”
2.dài都代切
(二)通“戴”。裘衛盉:“矩白(伯)庶人取堇(瑾)章(璋)于裘衛,才(戴)八十朋,氒(厥)貯(賈)其舍田十田。”商周金文註:“才或讀為裁,或讀為財,或讀為在,或讀為值,皆解為作價。……讀為戴。說文:‘分物得增益曰戴。’‘戴八十朋’卽再增加八十朋。”
3.zāi 祖才切
(三)語气詞。表示感嘆。文獻作“哉”。班簋:“隹(唯)民亡
(
)才(哉)。”師詢簋:“王曰:‘師訇(詢),哀才(哉)!今日天疾畏(威)降喪。……’”戰國楚竹書·仲弓:“孔子曰:‘善才(哉)昏(問)乎,足以學(教)矣,君(下殘)。’”禮記·檀弓下:“張老曰:‘美哉輪焉,美哉奐焉!’”
【字例】
.JPG)
父戊爵
.JPG)
旂 觥
.JPG)
令彝蓋
.JPG)
召 尊
.JPG)
縣妃簋
.JPG)
宰甫簋
.JPG)
四祀
其卣
.JPG)
衛 盉
.JPG)
史頌簋
.JPG)
毛公
鼎
.JPG)
師兌簋
.JPG)
才
父鼎
.JPG)
曾姬無卹壺
.JPG)
中山王
壺
.JPG)
曾侯乙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