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釱,鐵鉗也。从金,大聲。”
【釋形】
釱,金文从金,从大,大亦聲。大,初本為正面人形,其與“金”會意,表意為人足戴之鐵鐐。金文有,甲骨文作,左旁从“大”,則一腿長、一腿短,右旁為“鋸齒”之象形,示為鋸截肢,施以斷足酷刑義。國語·魯語說:“中刑用刀鋸。”司馬法說:“中罪刖之。”,因其刑具著于足下徹于地,故从土,與甲文之“”(卽“刖”刑的以形表意字)是施刑方式之別,段玉裁說文註:“釱,踏腳鉗也。狀如跟衣,箸足下,重六斤,以代刖。”釱與“()”表義相同,皆為對罪人施以酷刑義。桂馥義證引顏註急就篇:“以鐵錔(tà,裹套)頭曰鉗,錔足曰釱。”廣韻:釱,“以鎖加足。”
【釋義】
(一)施以刑具。古代用以鉗足,類似後世之腳鐐。盨:“氒(厥)非正命,迺敢釱訊人。”漢書·陳萬年傳:“或私解脫鉗∽,衣服不如法。”顏師古註:“鉗在頸,釱在足,皆以鐵為之。”用為動詞,史記·平準書:“敢私鑄鐵器煮鹽者,∽左趾。”裴駰集解引張斐漢晉律序云:“狀如跟衣,著左足下,重六斤,以代臏,至魏武改以代刖也。”銘文之“釱訊”,猶它銘之“執訊”。
(二)刑具,或兵器名。郾王職矛:“郾王職乍(作)[黃衣?]釱。”郾王喜□劍:“郾王喜□旅釱。”陳直讀金日札案云:“(釱)應為‘劍’字詭異之文。燕王喜與秦始皇早期同時,正七(乙種本‘七’作‘六’)國文字最紛亂之時,卽僉字簡體,移作,合之則成‘’字。”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謂燕兵之“釱”讀“鎩”,大、世、殺聲系可通。漢書·陳勝項籍傳贊:“不敵于鈎戟長鎩也。”註:“鎩,鈹也。”案,從前(一)釋中可知釱,是為一種箸於足之刑具,用為名詞。
【字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