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需,
也。遇雨不進,止
(xū)也。从雨,而聲。易曰:‘雲上於天,需’。”
【釋形】
需,甲骨文
、
,中間是“大(人)”,“大(人)”之兩臂腋與腿兩側為水滴,象人被沾濕。當是濡字的本字。金文从雨,从天會意,天,是個正面人形的樣子,商代金文突顯人之頭,雨來自天,是個象意字;雨,以雨滴之形,標于人的兩腋。周金文為借體象形,从雨,从天,卽為“
(需)”,會意義為人被雨淋濕。其从“天”,隸變作从“而”,李鏡池周易通義:“需,濡之本字,从雨从而。‘而’當是‘天’的隸變。”本義為浸濕,如周易·需:“初九,∽于郊,利用恒。無咎。”意為:在郊野被淋濕,照常向前走是吉利的,沒有禍患。或作“濡”,詩經·邶風·匏有苦葉:“濟盈不濡軌。”
【釋義】
1.xū 相俞切
(一)地名。孟簋:“孟曰:朕文考眔毛公
(遣)中(仲)征無需。”
2.nuò 集韻:奴亂切
(二)通“稬(糯)”。黏稻米。伯公父簠:“用成(盛).JPG)
(稻)需(糯)
(粱)。”增韻:“糯稻之黏者,可以為酒。”六書音義:“糯,亦作稬。”文獻中需可通“懦”,如周禮·考工記·輈人:“馬不契需。”鄭玄註:“鄭司農云:需讀為畏需之需。”此“需”读懦,證之需通“糯”。
【字例】
.JPG)
需 戈
.JPG)
需 戈
.JPG)
需
戈
.JPG)
需父辛鼎
.JPG)
孟 簋
.JPG)
伯公父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