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眔,目相及也。从目,从隶省。”
【釋形】
眔,甲骨文
、
,上从目,下象淚滴,象目中流淚之形。郭沫若臣辰盉銘考釋:“由此等殷周古字形以推測之,余謂此當係涕之古字,象目垂涕之形。”(金文叢考)方濬益綴遺齋彝器款識考釋卷一:“眔卽遝字。”吳闓生吉金文錄卷一·藉田鼎釋文:“與臮本一字。”臮當為
卽眔之形訛。
字從甲、金文用例看,與“遝”同。金文與甲文形構同,上乃从目,下从“
”。三體石經·
陶謨字將上从目訛變作“自”,下从水,作
。集韻訓:“達合切(tà)。”
【釋義】
(一)同“遝”,及,達到。至。卜辭:“……犬眔鹿,畢。”(合集38367)此言:獵犬追到了鹿,鹿被捕獲。五祀衛鼎:“氒逆(朔)彊(疆)眔厲田,氒東彊(疆)眔散田,氒南彊(疆)眔散田,……”師永盂:“疆眔師俗父田。”方言卷三:“遝,及也。東齊曰迨,關之東西曰遝,或曰及。”墨子·迎敵詞:“城之外,矢之所遝。”
(二)連詞。表示並列,相當於與、和。士上卣:“王令士上眔史黃
(殷)于成周,
百生(姓)
(豚)眔商(賞)卣鬯、貝。”靜簋:“王令靜
射學宮,小子眔服、眔小臣、眔尸(夷)僕學射。”
(三)介詞。走簋:“用自乍(作)寶
(尊)
(簋),走其眔氒子子孫孫萬年永寶用。”縣妃簋:“易(賜)君我隹(唯)易(賜)壽(儔),我不能不眔縣白(伯)萬年保。”潘玉坤西周金文語序研究云:“例1(走簋)‘走’與‘子子孫孫’的位次並不能隨意顛倒,而且‘眔’之前還有副詞‘其’修飾,‘眔’祇能認為是介詞。例2(縣妃簋)道理相同。”毛公旅方鼎:“我用
(
)厚,眔我友
。”永盂:“公廼出氒命……氒眔公出氒命:井白(伯)……”西周金文語序研究云:“上面四例中的眔都是介詞,不是連詞。實際上,殷墟卜辭‘眔’也有介詞用法。漢語大字典在連詞義項下引郭沫若金文叢考·臣辰盉銘考釋語‘眔字卜辭及彝銘習見,均用為接續詞,其義如“及”、如“與”,’不言有介詞用法,是不全面的。”介詞同“遝”,及。卜辭:“戊午卜,眔至御昱己未。”(合集33029)
【字例】
.JPG)
井侯簋
.JPG)
縣
簋
.JPG)
令 彝
.JPG)
靜 簋
.JPG)
五祀衛鼎
.JPG)
小臣
簋
.JPG)
師
鼎
.JPG)
揚 簋
.JPG)
簋
.JPG)
買王卣
.JPG)
叔
簋
.JPG)
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