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祗,敬也。从示,氐聲。”
【釋形】
祗,甲骨文未見,金文琱生簋等字,象二甾一正一倒之形。上从
,下从
,下部之形是上部之形的倒形。卽上、下圖形相同。祇(qí)、祗初本一字。正字通:祗與祇通。郝敬曰:祗从氏,下从一。韻書別出,其實同。楊樹達增訂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釋神祗:“祇者,說文十二篇下氏部云:‘巴蜀名山岸脅之旁箸欲落墮者曰氏,氏崩,聞數百里。象形,
聲。’按
為山脅(邊)旁(依傍)箸(附著)欲墮(掉落)之形,有落墮之勢而不墮,此初民所視為神異者一也。崩而聲聞數百里,初民所視為神異者二也。電為天上至神之象,氏為地上至神之象,故天神謂之神,地神謂之祇矣。”以此可證,祇,是氏的增旁字;祗,是氏的孳乳字,金文皆不从“示”,後世取其“氏”義,因同族之姓氏,為同根同祖,以祭其祖,故加“示”,表示祭祀祖宗義,又下加“、”小點,以別於“祇”,亦表示“地神謂之祇矣”。
從所對應的金文形看,上部與“甾”的甲、金文形同,
(甲3690),
(子
鼎),說文之古文作
。說文云:“東楚名缶曰甾。側詞切(zī)。”甾本象竹篾編織之盛器,其中間之一豎折畫,實為提繫。此為盛香火、盛祭品之器,亦表聲。
,依其上、下圖形相同推測,上表器之圖式,下為勒刻複製出之樣。猶後世燒紙錢之“紙錠”,卽表示用“祇錠”于紙上打印的“燒紙”之圖案,是習俗祭祀時燒化給死人當錢用的紙錢,上為祭祀所用之圖案(猶如後世製“祇錠”為范器像銅錢幣板),其圖案(猶同銅錢板),打刻於紙上(複製刻印于紙),故其字以形表意,用一正一倒形表示之。新五代史·周本紀論:“寒食野祭而焚紙錢。”上古稱燎祭。
尞(燎)祭,早見於殷商時期。卜辭:“尞(燎)于大甲” (合集14755)。“于黃爽尞(燎)”(合集418)。此句意為:向黃爽進行燎祭。上古先民在祭祀天地、河岳、祖先、神靈時,點燃柴火,火中放入人牲、牛羊、玉帛等祭品,讓煙气升騰,馨香之气貫達上天,請祖先神靈享用。卜辭:“尞(燎)黃尹,一豕、一羊……”(合集9945)。禮記·祭法孔疏:“燔燒于壇者,謂積薪于壇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燔之,使氣達于天也。”這便是“尞祭”的記錄之證。其意猶如後世人們在“尞祭”時,紙上用“紙錠”打上(刻印)“銅錢幣”圖案,進行燔燒,又叫“燒紙錢”,迄今仍在民間相承傳,只是燔燒材料、圖案有別罷了。於此說金文从“甾”是既表示其為盛之燔燒之祭品,亦表聲,紙、甾聲亦通,而後又以“祇”為之。祇,从示,表祭祀義,从氏,既有意(見前第一段釋),亦表聲,聲亦同“甾”。因時代之更替,其圖案的變遷,取其造字之初義,从示,从氏會意,作“祇”。燒紙燒香,是其“敬神”、祭祀“祖先”之方式。故“祗”,其本義為誠敬。
【釋義】
1.zhī旨移切
(一)敬。蔡侯
盤:“用詐(作)大孟姬
(媵)彝
(盤),禋享是台(以),
(祗)盟(明)嘗謪,祐受母(毋)已。”郾侯簋:“祗敬
祀。”管子·牧民:“順民之經,在明鬼神,~山川,敬宗廟,恭祖舊。”
(二)同“祇”。定,安。六年琱生簋:“余告慶。曰:公氒(厥)稟貝,用獄
為白(伯),又(有)祗又(有)成,亦我考幽白(伯)、幽姜令(命)。”祗讀為“祇”,唐石經祗作祇,宋以後俗本多作祇。廣韻:“祇,安也。”國語·晉語:“謀旣成矣。”韋昭註:“成,定也。”銘中“有祗有成,”祗、成對文,卽安定。一說引申為成功義。
2.qí巨支切
(三)神,地神。史牆盤:“祗
穆王,井(型)帥宇誨。”徐中舒云:“祗
卽神明。竹書紀年:‘穆王元年,冬十月,築祗宮于南鄭,’左傳昭公十二年亦謂‘穆王是以獲沒于祗宮,’穆王居祗宮,故周人卽以神明的穆王稱之。”此之祗文獻作祇(文獻中祗、祇形近多混用)。
【字例】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