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秦,伯益之後所封國。地宜禾。从禾,舂省。一曰秦,禾名。
,籀文秦从秝。”
【釋形】
秦,甲骨文
、
,上部與“舂”字(甲、金文)的上部半截同,說文:“舂,搗粟也。”从廾,从午(杵)、从秝會意。秝(或禾),表示禾穀類,會雙手持午(杵)反覆搗之禾(秝),卽為打穀(或稻)脫粒之義。金文或與甲文形同。或增“臼”,卽為从“舂”,从秝會意,構意更顯。對从“臼”與不从“臼”之金文孰早孰晚,從所見甲文資料看,皆不从臼,西周師酉簋字从“臼”,春秋期的秦器銘秦公簋不从臼而秦公鼎从臼,戰國器銘所見皆不从臼,从三“禾”、或二“禾”、或為一“禾”。“秦”之構形為捶打禾穀,故爲黍穀義。段玉裁說文註引詩譜:“秦者,隴西穀名。”“周孝王使其末孫非子養馬於汧渭之間。孝王封非子為附庸,邑之于秦穀。”秦人立國于非子,非子所封禮縣以東約100公里的清水一帶。後亡。
【釋義】
(一)邑名。秦原是嬴姓游牧部族的一支,原居犬丘(今甘肅禮縣東北),周孝王封以秦邑(今甘肅張家川東),作為附庸。史記·秦本紀:“非子居犬丘,好馬及畜,善養息子……孝王召使主馬于汧(qiān)、渭之間……于是孝王曰:‘……朕其分土為附庸。’邑之~,使復續嬴氏祀,號曰~嬴……~嬴生~侯。~侯立十年卒,生公伯,公伯立三年卒,生~仲。~仲立三年,周厲王無道,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滅犬丘大駱之族。周宣王卽位,乃以~仲為大夫,誅西戎。西戎殺~仲。”周宣王乃召秦仲長子莊公,伐西戎而破之,因而給以西邑,稱之西垂大夫。西邑卽漢隴西郡西縣(今甘肅天水西南)。春秋時銘文
子妝簠:“用賸(媵)孟姜秦嬴。”秦嬴,秦國女子。孟姜(
,卽許,姜姓),許子妝的長女。
(二)諸侯國。秦襄公始立國。史記·秦本紀:秦襄公“七年春,周幽王用褒姒廢太子,立褒姒子為適(嫡),數欺諸侯,諸侯叛之。西戎、犬戎與申侯伐周,殺幽王驪山下。而~襄公(秦仲之孫)將兵救周,戰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難,東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秦公鎛:“秦公曰:‘我先且(祖)受天命商(賞)宅受或(國),剌(烈)剌(烈)卲(紹)文公、靜公、憲公不前
(墜)于上,……’”王輝秦器銘文叢考、先祖受天命云:此銘之“先祖”,“則非襄公莫屬”,“襄公則被周平王封為諸侯”,“顯然就是開國之先祖”。銘文“秦公曰:”之“秦公”,讀本云:“此銘通篇為秦公自述,根據對銘文內容的分析和鐘鎛出土地的考察,此秦公當為秦武公。”
秦公簋:“嚴
夤天命,保
(業)氒(厥)秦。”李峰說:“我們在算秦公簋(集成4315)上所講的‘十又二公’時必須自莊公算起,而不應是自襄公算起。”“卽秦國歷史上只有莊公和襄公兩位君主在漢水流域的犬丘一帶居住並實施過統治,也衹有這兩位君主纔可能埋葬于此地,大堡子山上域址內也正好有兩座秦公大墓,他們就應該是莊公和襄公的墓葬。更具體講,位于墓地南部的M2應該就是莊公之墓,其下葬時間在西周末年;而位于其北側的M3出土了有‘二式銘辭’的B組銅器中甘博鼎1~3和簋1,其下葬時間在東周初年,應該就是襄公的葬。”(摘自李峰禮縣出土秦國早期銅器及祭祀遺址論綱,文物2011年5期)
(三)人名。洹秦簋:“洹秦乍(作)且(祖)乙寶
(簋)。”洹秦,是祖乙之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