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字源
(zhě赭)之也切

說文:“者,別事詞也。从白,聲。,古文旅字。”

【釋形】

者,金文上从木(樹木),下从口。从“木”飾有數小點,是“桼”,漆樹,桼甲骨文作,其左右小點,表示漆汁。或為“櫟(lì)”樹之類,落葉喬木,結果球形。葉子可飼柞蠶,樹皮含有鞣酸,可以做染料。也叫麻櫟或橡,通稱柞樹。此樹可取染漆之料。下部所从口,表示器皿,或下从,本為“其”卽“箕”,象簸箕形,箕以竹篾為材質,亦可泛指竹籃類器,表示容盛器。从,表示從樹上摘取果實之容盛器;从,表示盛樹汁之器。總之其字構意,以示取之於樹木之物,其樹必當有汁,是依附著與樹。故其本義為“依附”“附著”“附著”。由于漆汁或之果實之物,非一株之有,亦非取之于一株,故“者”引申出眾多義,又有書寫義。書寫除了原始的錐刀契刻之外,以其他方式作書寫,都離不開顏料之汁,就帛書亦當如此,因而“者”之引申出書寫義。

從古文用意看,多以“者”為“諸”,時代無諸侯國之稱,稱之方國。武王後疆土擴大,實行封地管轄,劃設封地為侯。如史記·周本紀武王,“封諸侯,班賜宗彝,作分殷之器物。”周成王周公旦設政推行“建侯衛”,卽把武王時分封的諸侯加以擴大,荀況說: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篇)周公旦又推行:“民七族:氏、氏、氏、氏、氏、氏、終蔡氏,封畛土略,……皆啟以政,疆以索(法)。”(左傳·定公四年)其分封在土地制度上,遵循朝的法律,這就是“疆以周索”。如周公長子伯禽,都曲阜;武王康叔封于,統轄“民七族”;姜太公呂尚封于,都營丘(山東臨淄縣);成王唐叔封于,都(山西翼城縣);召公的兒子封于,都(河北易縣),後遷都(今北京)。其封國必須擁護王室,服從天子的號令,本質上是周王朝的附庸。其封國之君,稱諸侯,諸侯之涵義,卽是附屬於周王的侯國。其“諸侯”之“諸”,金文皆以“者”為之。取其“者”義,乃源于“附著”“依附”。從以來“者(諸)侯”之“者”便加言旁作“諸”。

由此“者”原本于漆類之樹木,樹木非為一株,故“者”引申有“眾”“各”義,等。

【釋義】

1.zhū章魚切

(一)“諸”,眾,各。麥鼎:“用鄉(饗)多者(諸)友。”伯公父簋:“用召者(諸)考、者(諸)兄,用(祈)(眉)壽多福無疆。”詩經·小雅·沔水:“嗟我兄弟,邦人諸友,莫肯念亂,誰無父母?”

2.shū商魚切

(二)“諸”通“舒”,人名。王孫遺者鐘:“王孫遺者(諸、舒)其吉金,自乍(作)龢鐘。”遺者卽追舒讀本:“遺者,作器者名,卽楚莊王之子公子追舒。遺,通‘追’。……者,通‘諸’,又通‘舒’,古音同屬魚部,聲母亦相近。”左傳所載莊王之子公子追舒,曾任國令尹。

(三)通“書”。免簋:“王受(授)乍(作)冊尹者(書),卑(俾)冊命免。”高亨商君書譯註:“案‘者’讀為‘著’。著於律,寫在法律上。”著、書意近,說文:“書,箸也。”箸,集韻:“同著”。

(四)人名。者夫甗:“者夫乍(作)且(祖)丁寶彝。”者夫,是祖丁之孫。

3.zhě之也切

(五)通“赭”。麥方尊:“巳夕,(侯)易者(赭)(踝)臣二百家。”者臣:穿赤色囚服和赤足的男奴。或釋為“諸降臣”。

(六)代詞。放在動詞或形容詞、或主謂詞組後面組成名詞性結構。中山王:“昔者,(吾)先考成王,(早)棄群臣。”兆域圖:“不行王命者,(殃)(連)子孫。”韓非子·十過:“昔~,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五伯長,官仲佐之。”老子七十七章:“天子道其猶張弓與,高~抑之,下~舉之。”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9: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