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者 |
字源 | 者(zhě赭)之也切 說文:“者,別事詞也。从白, 【釋形】 者,金文上从木(樹木),下从口。从“木”飾有數小點,是“桼”,漆樹,桼甲骨文作 從古文用意看,多以“者”為“諸”,殷商時代無諸侯國之稱,稱之方國。周武王滅商後疆土擴大,實行封地管轄,劃設封地為侯。如史記·周本紀:武王克殷,“封諸侯,班賜宗彝,作分殷之器物。”周成王時周公旦設政推行“建侯衛”,卽把武王時分封的諸侯加以擴大,荀況說: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篇)周公旦又推行:“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饑氏、終蔡氏,封畛土略,……皆啟以商政,疆以周索(法)。”(左傳·定公四年)其分封在土地制度上,遵循周朝的法律,這就是“疆以周索”。如周公長子伯禽封魯,都曲阜;武王弟康叔封于衛,統轄“殷民七族”;姜太公呂尚封于齊,都營丘(山東臨淄縣);成王弟唐叔封于晉,都唐(山西翼城縣);召公的兒子封于燕,都易(河北易縣),後遷都薊(今北京)。其封國必須擁護王室,服從周天子的號令,本質上是周王朝的附庸。其封國之君,稱諸侯,諸侯之涵義,卽是附屬於周王的侯國。其“諸侯”之“諸”,金文皆以“者”為之。取其“者”義,乃源于“附著”“依附”。從秦以來“者(諸)侯”之“者”便加言旁作“諸”。 由此“者”原本于漆類之樹木,樹木非為一株,故“者”引申有“眾”“各”義,等。 【釋義】 1.zhū章魚切 (一)“諸”,眾,各。麥鼎:“用鄉(饗)多者(諸)友。”伯公父簋:“用召者(諸)考、者(諸)兄,用 2.shū商魚切 (二)“諸”通“舒”,人名。王孫遺者鐘:“王孫遺者(諸、舒) (三)通“書”。免簋:“王受(授)乍(作)冊尹者(書),卑(俾)冊命免。”高亨商君書譯註:“案‘者’讀為‘著’。著於律,寫在法律上。”著、書意近,說文:“書,箸也。”箸,集韻:“同著”。 (四)人名。者夫甗:“者夫乍(作)且(祖)丁寶彝。”者夫,是祖丁之孫。 3.zhě之也切 (五)通“赭”。麥方尊:“巳夕, (六)代詞。放在動詞或形容詞、或主謂詞組後面組成名詞性結構。中山王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