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荊,楚。木也。从艸,刑聲。,古文荊。”
【釋形】
荊,金文有从井與不从井兩形體。不从“井”者,字象用刀斬草之形。當為荊之初文。加井者意為田、地,亦表聲。史盤銘字以刑為荊。金文編:“,卽,傳寫者誤分為二。故作。其从艸者蒙上文小篆之荊而誤。旣云楚木,不當从艸。(方濬益說)。”王筠句讀:“謂荊一名楚也。”“以字从艸,故云木。蓋此物不大,故从艸。好叢生,故楚从木。”荊之本義為灌木。如山海經·南山經:“(虖句之山)其下多~杞。”本草:“牧荊。”註:“古者刑杖以荊,故字从刑。其生成叢而疏爽,故又謂之楚荊。楚之地因多產此而名也。”
【釋義】
(一)古國名。楚國的別稱。楚為姓。始祖鬻熊。西周時立國于荊山一帶,建都丹陽(今湖北秭歸東南)。常與周發生戰爭,周人稱為荊蠻。熊渠做國君時,疆土擴大到長江中游。後建都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紀南城)。春秋時兼並周圍小國,戰國時疆域又擴大,東北到今山東南部,西南到今廣西東北角。楚懷王攻滅越國,又擴大到今江蘇和浙江。秦統一戰爭,被秦打敗。公元前278年郢失守,遷都陳(今河南淮陽)。前241年又遷都壽春(今安徽壽縣)。前223年為秦所滅。貞簋:“貞从王伐荊。”或稱“楚”。楚王酓肯鼎:“楚王酓肯乍(作)鑄釶鼎。”或楚荊連言。史牆盤:“廣(懲)楚(荊)。”穀梁傳·莊公十年:“~者,楚也。何為謂之~?狄之也。”春秋·莊公十年:“~敗蔡師于莘。”杜云:“~楚本號,後改為楚。”詩經·商頌·殷武:“撻彼殷武,奮伐荊楚。”毛傳:“荊楚,荊州之楚國也。”
(二)通“旌”。師虎簋:“王若曰:‘虎,()先王旣令乃(祖)考事。啻(適)官(司)(左)右戲緐(繁)荊。’……”郭沫若曰:“緐當卽馬飾纓之緐,荊蓋假為旌……‘官左右戲緐荊’謂管理兩偏卒之馬政。”(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戲,卽偏軍。繁荊,白冰說:“與傳世文獻‘繁纓’大概為一物,是諸侯所用馬飾,此處當指馭馬官的高職。整句意為:繼承你先人的職務,擔任左軍、右軍的司馬官。”(青銅器銘文研究)
【字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