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誥,告也。从言,告聲。古文誥。”
【釋形】
誥,金文作,从言,从収(gǒng)會意。唐蘭釋“誥”。収,象兩手相向拱揖之形,卜辭用義為供給、供納,如“呼吳収牛。”(合集8937)“告”字,甲、金文均有之,而“誥”字此形(从言、从告者)甲、金文均未見。因“告”亦从“口”卽意同“言”,隸定作“”、亦作,為“誥”字。其“”字,據用意攷釋,當是周代金文特造之專字,从“言”,表示君王之言,卽訓告,告勉之義;収,相對君王之下的官吏而言。王之所言,相對于王所告之對象,尊而恭聽,揖手尊崇,涵承旨之意,故从“収”。接納言,猶接拿物,故會意為上告下曰“”,卽後世之誥字。
說文古文之誥:“”,張舜徽說文約註:“誥則告神之專字也,其古文从又持肉,卽古代用牲告神之事。”殷墟、周原甲文,均以“告”為之。如“告祭”義:“甲申卜,(賓)貞:告(秋)于河。”(合集9627)就西周、春秋之用例看,祈告、報告(下告上)、告訴、訴告等,均用于“告”字為之。所以說:“”字,下从収,非下供上之“言”,而恰相反,是上告(誥)於下,下以手揖之,以示尊崇納言之義。陸德明經典釋文:“告上曰告,發下曰誥。”遂“誥”字不作“”,以“誥”為之,用意亦又同與“告”。正字通:“古者上下有誥,秦廢古,稱制詔。”“誥”和“詔”秦以後都用作帝王的文告,“誥”一般是對臣下的一種訓誡或勉勵的文告,宋以後限用於皇帝任免高級官吏或封贈,“詔”是皇帝頒發的詔書,使用范圍比“誥”廣。後世亦又作區別是用作文體名時衹作“誥”,“告”的其它用義不作“誥”。
【釋義】
(一)上告下。何尊:“才(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于)京室,曰:‘昔才(在)爾考公氏克玟(文)王,玟(文)王受(茲)大令。……’。”此大意是:四月丙戌那天,周王在宗廟裏訓誥宗小子說:“過去你的父親很好地輔助文王,所以文王承受了上天的大命。易·姤:“天下有風,姤,后以施命~四方。”李陽冰草堂集序:“潛草詔~,無人知者。”
(二)人名。王孫誥鐘:“王孫(誥)(擇)其吉金,自乍(作)鐘。”
【字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