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
,口上須也。从須,此聲。”
【釋形】
,今俗作髭。廣韻:頾,“說文云:‘口上須。’俗作髭”。大盂鼎“
”字,其从須,此聲。上部之聲符當為“此”,下部之形符之“須”作“
”,與商代金文須鼎、聑須婦
尊之“須”形同(見“須”字“字例”)。
【釋義】
通“祡(髭,讀chái)”。大盂鼎:“有髭(祡)
(烝)祀,無敢
(擾)。”說文:“祡,燒柴焚燎以祭天神。从示,此聲。虞書曰‘至于岱宗’,祡。”經傳亦作“柴”。禮記·郊特牲:“天子適四方,先柴。”鄭註:“所到必先燔柴,有事于上帝也。”又祭法:“燔柴于泰壇,祭天也。”尚書·舜典釋文引馬融註:“祭時積柴,加牲其上而燔之。”禮記·祭統:“凡祭有四時,春祭曰礿、夏祭禘,秋祭曰嘗,冬祭曰烝。”銘文之祡、烝皆祭名。柴、祡同源字,為顯意焚燎之祭作柴,以示旁表祭意則作祡。頾通祡,均从此聲。
【字例】
.JPG)
大盂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