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鬼,人所歸為鬼。从人,象鬼頭。鬼陰气賊害,从厶。凡鬼之屬皆从鬼。
,古文从示。”
【釋形】
鬼,甲骨文
、
、
,象人之異化之形,蓋古人以爲人死爲鬼,則仿人且又必欲于人有別,頭大且眉目貌視不清,示有別于生人(活人)之怪異之相為鬼。或加“示”旁(與說文之古文形近),說明鬼亦是殷人的受祀對象。殷人在卜辭中卽視鬼亦若視神,如:“多鬼夢不至禍。”(後下3.18)金文增攴、或戈旁,鬼又為商周時,異國、異族視為敵,異族不屬“祖”,而屬“鬼”的范疇,出兵用武力征伐,故从“攴”或“戈”,例卜辭:“己酉卜,鬼方昜(揚),亡禍。”(合集8591)昜同揚、飛揚,逃走之義。直至春秋時的梁伯戈亦云“
方”(參見“釋義”之“鬼方”)。泛稱人死靈魂為鬼,如禮記·祭義:“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
【釋義】
人名。鬼壺:“鬼乍(作)父丙寶壺。”鬼,是父丙之子。或為氏稱。參“鬼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