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的本义是衣裳的 “裳” 。古时上衣称 “衣” ; 下衣称 “裳” 。“常”指的是下身前后各用一条巾围成的裙子(古时男女都穿裙子) ,所以 “常” 字下边是 “巾” 字, 上边是声符 “尚” 字。 “尚” 的金文写作 “
” , 小篆写作“
” , “尚” 是增加、 超过, 尊崇的意思, 在古文中与 “常” 通用。 “裳”字下边是 “衣” 字。 “衣” 的甲骨文写作 “
” , 金文写作 “
” , 小篆写作“
” , 都是有领, 有袖, 掩襟的上衣形状。 “衣” 和 “巾” 分别与 “尚” 组成 “从衣,尚声” 和 “从巾,尚声” 的两个形声字。战国时期的《楚简》属未统一文字前的字形,但字素仍是上 “尚” 下 “巾” 的结构。隶书(汉《乙瑛碑》 、《武梁祠刻石》 )将小篆的弧笔改为方笔, “
” (尚)写作 “
” , “
”写作 “
” , “
” 写作 “
” , 从此脱离了古文字形而成为今文。 “常” 与“裳” 也分道扬镳,各表其义。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