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ēng滂纽、冬部;敷纽、东韵、敷空切。
《金文编》331页《金文编》224页“𫿩”字偏旁《战文编》414页《说文》103页《马王堆》198页《甲金篆》314页
形声字。初文从壴,(丰)声。壴,本是“鼓”之象形。可能受同时期“(豊)”字同化而求布局对称,声符重复﹑左右各一。“丰”字及以“丰”作偏旁的字在西周金文中已不少见(殷商甲骨文中另有些与之近似字形,“壴”形内从二“亡”或二“木”,学者或释为“丰”之异体,但至今并无确证,故此处没有收录)。“丰”与“豊”字同例,自西周晚期,义符“壴”形上部中竖讹断,因此全字分为上下两块,所以《说文》也解为“从豆”。《说文》古文当是战国字形的传写变异,其双声符由“”形增繁作“”,小篆与之相同,但篆文双声符是置于由“山”形所变的“”形的左右空处。由小篆隶变作“豐”,阜阳汉墓所出西汉早期识字读本《苍颉篇》字如此,这是秦汉以下演变正宗。但是,西汉前期或隶作“”或“”,这就同“豊(lǐ)”在战国至西汉的简写形式混同了,而在汉魏碑铭中,又习见写作“豊”,既有单字例,也有合体字中偏旁例,当然,碑铭中也有“豐”作“禮”字偏旁例,足见“豊”“豐”在隶变时期混同互用,学者或谓“豊﹑豐古同字”,这也是缘故之一(参见“豊”字条)。汉魏之后,“豐”与“豊”明确区别。自明代起,有用“豐”之特征部分(又是其单一声符)“丰”简写例,1956年汉字简化,正式规定“丰”是“豐”的简化字。本义可能是鼓声宏大,词义扩大,也指宏大的钟声。西周𤼈钟:“其丰丰𬉖𬉖。”(钟声蓬蓬勃勃)由本义引申为大﹑增大﹑扩大,又引申为厚大﹑富饶﹑丰足﹑兴盛﹑茂盛。(金国泰)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13864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