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文典》322页《说文》91页《睡甲》63页《银雀山》150页《甲金篆》273页
形声字。从刀,肖声(今作偏旁之“刀”或写作“刂”)。表用刀斜刮。《广韵·药韵》:“削,刻削。”《墨子·鲁问》:“公输子削竹木以为䧿(鹊)。”由用刀斜刮可引申为分割。《说文》:“削,析也。”《战国策·齐策一》:“夫齐,削地而封田婴,是其所以弱也。”“削”在东周和秦汉时还可指书刀,用来削除书写在简牍上的错字。《周礼·考工记·筑氏》:“筑氏为削,长尺,博寸,合六而成规。”上述“削”旧读xuē,今读为xiāo。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17“削盗”则读若“宵盗”。曾侯乙墓竹简61“削败
”中“削”疑读若“小”。此外,由用刀斜刮还可引申为削除﹑削减﹑削弱﹑剥削等义,今仍读为xuē。“削”也可指刀剑之套,读为qiào,后作“鞘”。《释名·释兵》:“刀其室曰削。”《汉书·货殖传》:“质氏以洒削而鼎食。”文献中的“削”还可假指距王畿三百里以内的大夫的采地名称。《周礼·天官·太宰》:“四曰家削之赋。”贾公彦疏:“三百里之内地名削,其中有大夫采地谓之家,故名家削。”这种意义上的“削”读为shào。(章秀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