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文编》369页《金文编》623页《战文编》600页《说文》180页《睡甲》140页《篆隶表》624页
会意字。从酓从欠会意,“欠”像张口饮流食之形。董作宾《殷历谱》:“酓,即㱃字,第一期作‘’,象人俯首吐舌,捧尊就饮之形,㱃其本字,酓其省变也。”甲骨文㱃字本为会意字,到了西周金文㱃字所从之舌形已讹变为从“今”,并与“人”形分离,“人”形也因“舌”形变为“今”形而变为从张口形的欠形。从西周早期金文开始㱃字就已省为酓形,省去了“欠”形,而且酓字习见于西周金文﹑春秋战国金文。但在㱃字形体结构中酓仍然不是声符,“酓”字为从酉今声,西周金文及以后的各类出土文字中的㱃字形体结构可分析为从欠从酉(酒尊)会意,会饮酒(或其他流食)之意,今声。飲字在文献中最早见于《释名》。清王筠《说文句读》:“(㱃)隶作飲,参合篆古以成文也。《释名》:‘飲,奄也,以口奄而引咽之也。’所饮之物亦曰饮。”飲字形体到目前为止最早见于战国初年的金文,习见于战国古玺文和汉隶,是战国东方之国文字的写法,是战国时代产生的㱃字的又一异体字。《说文》小篆㱃字之古文形体𩚜,就由战国古文飲字形体讹变而来。今天㱃﹑酓等皆废而不用,只通行飲(饮)字。(周宝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