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í定纽、脂部;澄纽、脂韵、直尼切。
zhì定纽、脂部;澄纽、至韵、直利切。
《甲文编》75页《金文编》100页《战文编》97页《合集》686页《说文》40页《甲金篆》109~110页
形声字。从辵,犀声。犀从牛,㞑声。㞑像人后系尾形,即尾字。“遲”,甲骨文作“”,金文字形承袭甲骨文,从辵﹑屖声,屖或省上部的尸(曾侯乙钟遟作)。《说文》籀文亦继承从辵﹑屖声的形体。汉代隶变过程中,声符屖下的“辛”因连写,渐讹变作“羊”。遲的《说文》或体作𨒈。𨒈始见于甲骨文,形作“”,从彳﹑(详参“尼”字条)。战国简文及秦小篆,尸(即形)下的“”简写为“”,至于汉代又隶变作“匕”。《汗简》卷中“尸”部引古文《尚书》夷作𡰥,卷上“目”部眱作。《汉书·樊哙传》:“与司马𡰥战砀东。”颜师古曰:“𡰥,读与夷同。”另曾侯乙钟“(遟)则”即传统乐律“夷则”,典籍中“陵遲”又作“陵夷”,从而可知遟﹑𨒈﹑遲三形音同,乃声符替换的异体字。甲骨文﹑金文皆以遟为主。遲形始见于《说文》。楷书以“遲”为正体。现代以音近易写的“尺”作声符,“遲”遂简化作“迟”。迟本义为缓慢行走。《说文》:“遲,徐行也。”《诗·邶风·谷风》:“行道迟迟,中心有违。”毛传:“迟迟,舒行貌。”引申可表示晚,与早相对。又引申有迟钝﹑犹豫不决等意义。迟又可表等待﹑希望之义,读zhì。《荀子·修身》:“迟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杨倞注:“迟,待也。”《后汉书·孝章帝纪》:“朕思迟直士,侧席异闻。”李贤注:“迟,犹希望也。”(师玉梅)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13864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