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ù群纽、鱼部;群纽、语韵、其吕切。
《甲金篆》316页《金文编》334页《战文编》313页《说文》103页
形声字。从,虍声。实是“”的加声字,“”在春秋金文中写作“”,犹存更早时期初文之形态,像一人分腿站立,展双臂擎举之状,当是“举”的象形(像事,像行为)古字孑遗,“虍”是后加的声符。“𧆾”字下部的象形部分在春秋和战国的一些字形中都还近于初形,人的双手双足形明晰可见。但也就在战国,这一形象或讹成上下两分的“”形,人身躯和双腿下的脚形失落了,手和臂形讹成“”形,原双腿形外侧各加一饰笔斜画。战国“𧆾”字声符“虍”有“﹑﹑”等变体,其中有省去声符的。《说文》篆文之一,其下部接近于战国的讹形,但可见双手形,落在由双臂形变成的横线上。《说文》篆文之二增出个“田”形,可能是受“異”字类化。汉隶“𧆾”字,至今未见。承小篆体势,楷书分作“”“𧇽”二字,但典籍只见“”字而不见“𧇽”字。现代书写求简便,“”写作“虡”“𧆾”。“𧆾”源于“举”,其本义是钟𧆾,即古代悬挂钟磬的架子两端下起支撑作用的立柱。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实物中的编钟架,其横梁正是由铜人用头和双手承托着的,这些铜人形式的立柱就是“𧆾”。《说文》:“𧆾,钟鼓之柎(fū,器物之足)也。”春秋郘钟:“乔乔其龙,既𣃵(伸)鬯𧆾。大钟既县(悬),玉𬬤鼍鼓。”(连蜷的龙形悬钟之梁,伸展于竖𧆾之上。大钟悬挂起来了,还配有玉磬和鼍皮大鼓)《周礼·春官·典庸器》:“设筍𧆾”,郑玄注引杜子春曰:“横者为筍,从(纵)者为鐻(𧆾)。”词义扩大,指钟磬架整体。(金国泰)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13864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