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之,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凡之之屬皆从之。”
【釋形】
之,甲骨文
、
,上象足趾、下象足跟,其下標之一;金文上呈三趾(猶手,金文作三指也)形,卽从止,从一。止為人之足趾描繪,一,以示地面。表示人從此地行走、往來之義。故旣有此義,亦有往義,玉篇:“之,是也,適也,往也。”莊子·馬蹄:“行不知所~。”胡光煒認為甲文“
”,仍為“止”字。依說文:“之,出也”;
與
有別,甲文“
”字,孫詒讓釋為“之”字。所釋可從,例用之為發生、出現,卜辭:“子漁其
(之):疒(病)”(合集13722)。“貞疒(病)耳,隹
(之)蚩”(合集13630)。依銘中作構件
、止確通用不別。
【釋義】
(一)指示代詞。這,此。史
簋:“
古(故)
(于)彝,其于之朝夕監。”何尊:“余其宅
(茲)中或(國),自之
(
)民。”詩經·周南·桃夭:“~子于歸,宜其室家。”
(二)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君夫簋:“子子孫孫其永用之。”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不亦說乎?”
(三)介詞。
(1)表示隸屬、領有。郘鐘:“余畢公之孫,郘白(伯)之子。”詩經·衛風·碩人:“齊侯~子,衛侯~妻,東宮~妹,刑侯~姨。”
(2)表示修飾、限制。多友鼎:“
(復)奪京
(師)之俘。”詩經·小雅·正月:“哀今~人,胡為虺蜴?”
(3)變主謂結構為詞組。胤嗣.JPG)
壺:“大
(去)型(刑)罰,以
(憂)氒(厥)民之隹(罹)不
(辜)。”尚書·五子之歌:“懔乎若朽索~馭六馬。”
案:(1)、(2),一說為“助詞。”相當于“的”。
(四)相當于“是”。豐伯車父簋:“子孫是尚,子孫之寶。”西周金文語序研究釋:“實卽‘子孫守之,子孫寶之’,‘是’‘之’變文同義。尚,通常。詩經·魯頌·閟宮:‘保彼東方,魯邦是常。’鄭箋:‘常,守也。’銘文‘子孫是尚’以下數句是表現豐白(伯)車父對後代的囑咐和期望,因此‘子孫之寶’不大可能是偏正結構。‘之’的使用,是為了避復;‘之’的前置,是為了句子形式的齊整。”
(五)相當于“所”。陳璋壺:“
(陳)璋內(入)伐匽亳邦之隻(獲)。”蔡公子果戈:“蔡公子果之用。”秦十三年相邦義戟:“十三年相邦義之造,咸陽工帀(師)田。”“相邦義”卽“張儀”,“之造”卽“所造”。史記·趙世家:“狂夫之樂,智者哀焉;愚者所笑,賢者察焉。”
(六)連詞。平安君鼎:“一益(鎰)十釿半釿四方釿之冢(重)。”胤嗣.JPG)
壺:“冢(重)一石三百卅(三十)九刀之冢(重)。”此二銘文其“之”,讀本釋“連詞”。“這種用法,經籍罕見。”
【字例】
.JPG)
縣
簋
.JPG)
散氏盤
.JPG)
毛公
鼎
.JPG)
國差.JPG)
.JPG)
.JPG)
君夫簋
.JPG)
公父宅匜
.JPG)
亥鼎
.JPG)
孟姜簠
.JPG)
曾伯
簠
.JPG)
曾太保盆
.JPG)
叔家父簠
.JPG)
欒書缶
.JPG)
王子申盞
.JPG)
楚屈子赤角簠蓋
.JPG)
樂子簠
.JPG)
孟姜敦
.JPG)
王子吳鼎
.JPG)
中伯作
孟姬匜
.JPG)
墉夜君鼎
.JPG)
子
簠
.JPG)
邾公釛鐘
.JPG)
傳賃節
.JPG)
酓
鼎
.JPG)
王子午鼎
.JPG)
蔡公子頒戈
.JPG)
子
戈
.JPG)
王子匜
.JPG)
倗 簠
.JPG)
子
戈
.JPG)
玄鏐戈
.JPG)
蔡侯産劍
.JPG)
蔡公子
義工簠
.JPG)
曾侯乙戟
.JPG)
楚王孫漁戈
.JPG)
曾侯乙戟
.JPG)
越王之子
勾踐劍
.JPG)
郾客問量
之日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