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佩,大帶佩也。从人,从凡,从巾。佩,必有巾,巾謂之飾。”
【釋形】
佩,金文从人,从巾,从凡會意,凡亦聲(初學記引作“凡聲”)。或省凡,从人、从巿,巿亦聲。人,表示人所用之;巾、巿意近,表意為帶,鞶帶、或蔽膝;凡,意為所為巾或巿無所不佩。三者聯及相因,凡人繫帶必有巾(或巿),凡巾(或巿)必有飾。卽為古時大帶之裝飾物曰佩。繫在大帶上的玉飾叫衡、珩;珩上繫有絲繩(參“
”字“釋義”案,見975頁)又用為鞶帶上繫有玉飾,亦云“佩帶”。
【釋義】
(一)佩帶,掛戴。頌壺:“頌拜
首,受令(命)冊,佩
(以)出,反(返)入(納)堇章(璋)。”“受……出”句,各家斷句理解有異,郭沫若大系:“‘受命冊佩’,當為一讀,佩指所錫之朱珩。”于省吾雙劍誃吉金文選:“受命,冊佩以出”,謂“冊”之形“蓋如佩玉之有組綬,故得佩以出入也”。銘文選句讀同,解云:頌受命帶著書有王命的簡冊退出中廷。
商周古文字讀本:“受令冊,佩以出,反(返)入堇(覲)章(璋)”,云:“令冊:卽上文所言之‘令書’。
:連詞,經籍作‘以’。反:返迴。入:獻納。堇章:堇,通‘覲’,朝覲。章,通‘璋’,玉璋。堇章:指朝覲時所用的玉璋,……以上三句意為:頌拜手稽首,接受令冊,佩在身上走出門去,又返迴來獻上朝覲的玉璋。”
(二)掛。小盂鼎:“盂以多旂佩
(鬼)方嘼(首)[馘]□□[入]□門。”楊寬據世俘解記載武王回到宗周,在宗廟舉行獻俘禮中講到在西周初期也還舉行這種禮制,云:“小盂鼎記載盂在戰勝鬼方之後,向康王獻俘”,對小盂鼎上引銘解釋:“是說由盂掮著多面掛有鬼方首領頭的旗子先進入。”
(三)有佩飾之大帶。
鐘:“皇王對
身楙(懋),易(賜)佩。”
簋:“王對
懋易(賜)佩。”漢語大詞典第一個義項釋“佩”:“古時繫在衣帶上的裝飾品。”廣韻·隊韻:“佩,玉之帶也。”玉篇:“珮,玉珮也,本作佩。”詩經·鄭風·子衿:“青青子∽。”毛傳:“佩,佩玉也。”又女曰雞鳴:“知子之來之,雜∽以贈之。”毛傳:“雜佩者,珩、璜、琚、瑀、衡牙之類。”左傳·閔公二年:“公衣之偏衣,∽之金玦。”禮記·玉藻:“古之君子必∽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於玉比德焉。天子∽白玉而玄組綬,公侯∽山玄玉而朱組綬,孔子∽象環五寸而綦組綬。”高鴻
謂“佩本為大帶之名。”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三十六:“∽眾”,註引說文:“大帶曰∽”。“佩”本不脫“玉”飾類,而“玉”之飾品,又必繫於絲帶而作以“佩戴”,故字从“巾”,卽佩(珮)巾,巾上有玉類之飾,統言之謂佩帶,亦卽大帶。段玉裁說文註:“大帶佩者,謂佩必繫於大帶也。”
【字例】
.JPG)
頌 壺
.JPG)
頌 鼎
.JPG)
頌 簋
.JPG)
寓 鼎
.JPG)
簋
.JPG)
鐘
.JPG)
盨
.JPG)
簋二
.JPG)
商代
氏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