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咎,災也。从人,从各。各者,相違也。”
【釋形】
咎,西周金文从□,从
(二倒趾),从“勹”會意,是個象意字。□,表示軍旅駐扎之地(或城邑);
,是個跪膝二足倒立(腳趾朝地、腳掌反向外)並呈對稱狀;勹,是人匍匐之形,此與
合體似人跪爬之像。勹、
本為連體,表意為人匍匐于“囗”地,依字形構意推測,當因戰爭將士等其他原因腿足傷殘,且腿不能行走,雙手爬地而跪著返回。故說文釋為“災也”。又云:“各者,相違也”,各,亦本从夊(倒足)、从“囗”,其說“相違”,不是正行嚮前,而是爬著行,腳足只能反嚮後,故“相違也”。小篆乃保留了初文之意,只是左部二倒足省作一倒足,卽為“各”(參見“各”字),人的爬行易作“人”形了。隸變楷書其“人”形演訛為“卜”。戰國金文亦近乎小篆,已變為以字表意。隸變
,爾雅·釋詁:“咎,病也。”書·大禹謨:“天降之∽。”二義均與字來義相關。罪過,是其引申義。
【釋義】
(一)過失,罪過。臧之無佫戈:“臧之無佫(咎)。”左傳·昭公卅一年:“子必來,我受其無∽。”詩經·小雅·伐木:“寧適不來,微我有∽。”毛傳:“咎,過也。”又北山:“或湛樂飲酒,或慘慘畏∽。”鄭箋:“咎,猶罪過也。”
(二)通“高(咎,讀gāo)”。地名。四年咎奴戈:“
(四)年,咎(高)奴
命(令)壯罌。”漢書·地理志:“上郡,秦置,高帝元年更為翟國,七月復故。匈歸都尉治塞外匈歸障。”“定陽,高奴,有洧水,可燃。”高奴,治所在今陜西延安市東郊。洧水,卽今延河,漢時有石油浮出,故可燃燒。或釋為“咎如”,左傳·僖公廿三年:“狄人伐廧,咎如。”在今河南安陽。黃盛璋認為咎奴就是高奴。史記·集解:“咎音高。”廣韻:“咎,臯陶,舜臣名,古作咎繇。”在河南洛陽伊闕發現的十一年皋落戈“皋落”之“皋”字作
,隸變為“佫”,李家浩先生認為“佫”就是“咎”字的異體。又咎奴方足布“咎奴”之咎作“
”,黃錫全先生先秦貨幣通論云:“咎奴,見大系1715—1722。處奴,過去多釋讀為高奴,或定為趙,或定為魏。或以為在山西太原附近,或以為在陜西膚施縣東或延安東。左傳·僖公廿三年:‘狄人伐廧咎如。’杜註:‘廧咎如,赤狄之別種也。’據讀史方輿紀要卷一,廧咎如約在今山西太原一帶。或主張在河南安陽市西南,如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卽主此說。其地戰國屬趙。布文的‘處(咎)奴’與‘廧咎如’可能所指不同,奴與如也有區別……‘高奴’屬魏,應在秦惠文王十年(公元前328年)之前,其地在陜西延安市東。我們傾向將方足布定為魏布。”另見“佫”字條。
(三)人名。咎尊:“咎乍(作)父癸寶
彝。”咎,是父癸之子。
【字例】
.JPG)
咎 尊
.JPG)
咎 簋
.JPG)
咎 簋
.JPG)
咎 簋
.JPG)
咎奴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