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哲,知也。从口,折聲。 ,
或从心。,古文哲从三吉。”
【釋形】
哲,金文旣不从“口”,亦不从三“吉”。諸器銘之字各異。其形符諸體均从斤、从心,从 會意。从“”,是“木”被鋸之呈齒狀,或从、[上邊是“丰(封)”字从之,卽樹木]、諸形之別,析其所从之諸形體,應是从木,从木與从艸意同,據金文“折”字作、,隸變左旁作“手(扌)”,故知其上部當是“折”字,亦表聲。“折”在毛公鼎中作,是以斤斷木之義;“折”在中山王鼎中作 ,而用為“哲”之義。王孫鐘字左上部乃是鋸木成數截(數根),橫豎排列成“”形。折,本為斷草、木之義,其下加心,表示斷草、木,不僅是斬斷之,而且重在斬其根壞其心。否則,草、木僅祇折斷枝幹,還會續生。故其意是斬草木,要斷根壞心,使其再不會重生。這纔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了。由此,“哲”字初本為从“析”,从“心”會意,以示斬根壞心,寓意為看問題,不僅看表面,而且要看到根本、看到實質之處。可知古人以草、木之根,喻示事物深刻之道理,要明白其根本,因以有明智之義。
史牆盤、克鼎字,从(德),从斤,因“(德)”字亦从“心”,故以“(德)”表“心”(或說二字意近),當是繁構之。金文作構件心與口均緣與人相關而通用,故小篆易心為口卽作哲。
師望鼎等字左上部从“”(本為木被鋸成齒狀形,可又與金文所从“”形相似,故有隸作之,謂从心,聲),右上部从“斤”,當是表示以“斤”斷“木”(木與艸同),木卻呈齒狀形,是以形表意。故金文編云:“說文:‘知也。’重文作悊。又心部:悊,敬也。王引之以伯虔字子析證之,則心部乃惁字,非悊字,蓋傳寫之訛。”此說是。
【釋義】
明智。大克鼎:“穆穆朕文且(祖)師華父,悤(襄)氒心,靜于猷,(淑)悊(哲)氒德。”盄哲氒德,意為其德美善而明智。詩經·大雅·抑:“其維~人,告之話言。”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