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戎,兵也。从戎,从甲。”
【釋形】
戎,甲骨文、,从戈,从十(甲)會意,十,甲骨文、金文之甲字(可又與數詞之“七”相似,據組合構件與辭義中區別之),說文之戎作,从甲,表示防御性武器。會意為兵器義。金文亦然。卜辭有一 字,象中間之人一手持戈,一手持盾之形,商代金文父乙戎虎觚、母己簋等字與此甲文形同,甲文徐中舒疑卽戎之繁文。可信,其與甲、金文它體比較,僅是增从了“人”持兵戎之器,這是商金文著意于象形構意造字之方式。殷周有鬼戎、西戎等;春秋時有己氏之戎、北戎、允姓之戎、伊洛之戎、犬戎、驪戎、戎蠻七種;秦國西北有狄邽冀之戎、義渠之戎、大荔之戎等,戰國時晉北有林胡、樓煩之戎,燕北有山戎。一說戎在殷代為狁、緄戎、大戎等,後因移動而加地名為之區別。
【釋義】
(一)指少數民族。簋:“在(師),戎伐。”方鼎:“王用肈(肇)事(使)乃子,(率)虎臣御(淮)戎。”淮戎,是淮水流域的少數民族。競之定尊彝:“隹王命競之定,救秦戎,大有于洛之戎。”張光裕新見楚式青銅器器銘試解:“洛之戎”當指位處洛水之戎,左傳載有“伊雒之戎”,如左傳文公八年經云:“八年,春,王正月。夏,四月。秋,八月,戊申,天王崩。冬,十月,壬午,公子遂會晉趙盾,盟于衡雍。乙酉,公子遂會伊雒之戎,盟于暴。”杜註:“乙酉,月八日也。暴,鄭地。”會箋:“釋文云:會雒戎,本或作‘伊雒之戎’,此後人妄取傳文加耳。”傳:“遂會伊雒之戎。”註:“伊雒之戎將伐魯,公子遂不及復君命,故專命與之盟也。”後漢書亦記載伊、洛之間,往往有戎,西羌傳云:“及平王之末,周遂陵遟,戎逼諸夏,自隴山以東,及乎伊、洛、往往有戎,於是渭首有狄、有、邽、冀之戎,涇北有義渠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驪戎,伊、洛間有楊拒、泉皋之戎,潁首以西有蠻氏之戎。當春秋時間在中國,與諸夏盟會。”(摘引文物2008年第1期)另參見“秦”字條之“秦戎”。
(二)泛指戰爭、軍隊。大盂鼎:“王曰:盂!迺(乃)(詔)夾死(尸)(司)戎,敏諫罰訟,夙夕(詔)我一人烝四方。”呂氏春秋·孟春:“兵∽不起,不可以從我始。”
(三)兵器。師同鼎:“孚(俘)戎金胄卅,戎鼎廿、鋪五十、(劍)廿。”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