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斁,解也。从攴。睪聲。詩云:‘服之無斁。’斁,猒也。一曰:終也。”
【釋形】
斁,金文主要有兩形體:一則不从攴,銘文用為“無斁”之斁,作;一則从攴,銘文用為“選擇”之擇,作。凡不从“攴”之形:上部為人之目,象眼球之形,或是“人”的“頭部”輪廊形,且頭部標有一點,以示其“目”(眼睛)似為雙眼一目(從靜簋字可知其上部“目”之象形),下部从矢,會為瞄準射擊之義,故从目(猶一目),示瞄準,當是“射擊”之“射”義,或其異構字。銘中因形異,用為“無射”,演化出“睪”字,因睪,从目、从,初本為手梏之象形字,與从矢意近,遂有睪、,是睪之加旁字,而隸作者又與“”形混,,初本从臣,从矢,本有別。參“”字條。
,隸變作斁,从,从攴會意。,上从“”是“目”的別體,意為左右上下四周環視,下从“(niè)”,說文·部:“,所以驚人也。”“一曰俗語以盜不止為。”其“”的甲文,象刑具以梏人兩手。二形合體為(yì),說文:“,目視也。从橫目,从,令吏將目捕罪人。”段玉裁說文註云:“目視”當為“司視”,卽“伺視”,伺察罪人。其右部从“攴”,卽手持械器施于罪人之刑梏。(、)、斁兩字初本構形有別。演化序列是(、)-睪()-,--擇。其演化、孳乳,疑是(、射)是“睪”演化之來源;()是之來源。早見於西周;晚於()亦見於西周,見於春秋戰國。、、應為同源關係。又演化別構出,二字形異,實構意相同,其用之揀選、選義,後又另造出“擇”取代,則各有所專,便有了區分不相混了。斁,因从“攴”,作構件古文亦與“手”“廾”通用,均以“手”表意,从“廾”者卽(擇),二字均从“”,故斁、構意本同。說文釋“斁”引詩云:“無斁”,正與銘文之“()”,“亡(無)”相同,其之()後由“斁”取代之,文獻之“斁”成為“無斁”之專字。故作“”者另收。另參見“”字條。
【釋義】
厭也。毛公鼎:“(肆)皇天亡(斁)。”師詢簋:“(肆)皇帝亡,臨保我又(有)周,(于)四方民,亡不康靜。”“亡”,卽無斁,詩經·周南·葛覃:“服之無斁”,傳:“斁,厭也。”有依說文:“斁,解也”,釋之為懈義,銘文之“無(斁)”,為不懈、不懈怠,又有釋“無過失”義。
【字例】
史牆盤
靜 簋
毛公鼎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