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形】
說文云:“獿,
也。从犬,夒聲。女交切(nǎo)。”獿,玉篇同“猱”,集韻:“本作夒。或作獶、猱、蝚。集韻奴刀切(náo撓)。”廣韻:猱,“猴也”。禮記·樂記:“獶雜子女。”孔穎達疏:“獶雜,謂獼猴也。言舞戲之時,狀如獼猴,間雜男子婦人,言似獼猴男女無別也。”甲骨文
(合集8984)、
(合集10468),象獼猴形。與先公名
(夒)形別。前者手(爪)掌向下,屈腿;後者手(爪)向上,腿直且腳趾突顯,則同为“猴”属,
、夒性屬相類意相通,又古同为幽部字,戰國(珍秦八七)獿字,从夒,主体形似“夏”亦表声。
从夒声,後化爲从
,爲擾(参見“
”條);同例商及西周早期金文獿亦作“獶”。庚獶父丁方鼎字,與觶銘之“獶”同,可从二“獶”相背形,與“庚”字合文,出于對稱之美,是“獶”的疊加,以庚獶觶之“獶”為證。今簡化一並以“猱”為之。銘文應讀náo(撓)音。
【釋義】
族氏名。庚豕父丁鼎:“庚獶父丁。”或讀:“庚獶,獶父丁。”
【字例】
.JPG)
庚獶觶
.JPG)
獶鼎一
.JPG)
獶鼎二
.JPG)
庚獶父丁鼎
庚獶二字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