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率,捕鳥畢也。象絲網,上下其竿柄也。凡率之屬皆从率。”
【釋形】
率,甲骨文
、
,中間象繩索形,左右之小點,表示為水滴。古之河中船泊行走以繩索所縴,船泊靠岸亦然,繩索一端於岸,一端於船,挨船的一端沒入水中,解開索縴船時,繩索上的水往下滴,兩側之水滴亦表其義。金文或與甲文同,或變水滴為“行”,或作“辵”。行、辵,皆表示行走。可證水上之“行”當為“舟”。故由水滴以形表意,易作行(或辵)為以字表意。說文又有“
”字,其从辵與率之从行本同。率之本為縴舟,舟行靠牽引,因以為引領、率領義。
【釋義】
(一)率領。師詢簋:“
(率)以乃友干吾(捍敔)王身。”左傳·宣公十二年:“∽師以來,惟敵是求。”
(二)帥。軍中統帥,主將。駒父盨蓋:“南仲邦父命駒父
(卽)南者(諸)侯
(率)高父見南淮尸(夷),氒取氒服。”荀子·富國:“將∽不能則兵弱。”
(三)副詞。一概,全部。大盂鼎:“隹(唯)殷
侯田(甸),雩殷正百辟,率
(肆)于酉(酒),古(故)喪
(師),巳。”資治通鑒·晉記:“吳主飲群臣酒,不問能否,∽以七升為限。”
(四)語气詞。毛公鼎:“率
(懷)不廷方。”逸周書·祭公解:“俾百僚乃心∽輔弼余一人。”
(五)遵從。中山王
鼎:“亡不
(率)
(仁)。”詩經·小雅·采菽:“平平左右,亦是∽從。”
【字例】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