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王,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叄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貫三為王。’
,古文王。”
【釋形】
王,甲骨文
(前1.20.4)、
(菁2.1)、
(佚383)、
(合27111)、
,有數種形體,故眾說不一。從甲文看,其下端之“一”橫畫,表示地面(許說是),其上或為“大”,卽“人”(猶“立”字形),如甲文一期(佚383)等,表明處於陸地(人間)最“大”者,卽是君王,帝王之人。又如甲文一期(青2.1)、三期(合集27111),上端一橫,下端一橫,中間是個“大(人)”,上之一橫表示天,下之一橫表示地,處於天下而地上之最“大”者,乃是君王、帝王。作“王”形者,是依許說,僅以“王”之三橫畫形體為說。
或說“王”之金文“一”下易作从“士”士,表示“庶民”,庶民之上最高權力者,卽為“王”。此亦與上釋相通。詳見“士”字釋形。
金文較之甲文,形有變化(疑避於“立”字相混而區別之),如太保簋之類字,上之“大(人)”,變作“干”,下之一橫作“
”,呈斧、鉞刃之形。故吳其昌云:“王之本義,斧也”,“斧,武器,用以征服天下。故引申之,凡征服天下者稱王。斧形卽王字。”(金文名象疏證·兵器篇)徐中舒謂象人端拱而坐之形。戴侗六書故:“能一下土謂之王。”金安說:“王,天下所歸往也,从一从土,率土歸于一也。”(孔廣居說文疑疑王字下引)案依金文四祀
其卣、貞從簋諸類字形看,吳說可從。
商代最高統治者稱王,早期的先公如“契”。荀子·成相篇:“契玄~,生昭明。”王亥稱王,卜辭:“貞:于王亥
年。”(後上1、1;通319),商湯稱武王,詩經·商頌·長發:“武~載旆。”毛亨傳:“武王,湯也。”殷商史云:“夏、商、周或夏、殷、周稱為三代,三代皆稱王,亦稱作三王。王為三代之所稱,王為三代所稱之專號。”“從商代後期盤庚遷殷,直到紂辛之滅,十二個最高統治者,已全部稱王。”“至于周代,漸有謚法,而十干之號遂不立。西周的十二個和春秋的十四個共二十六個最高統治者,已全以王稱。”“到了戰國,所謂最高統治者周王,雖然仍以王稱,實則有名無實,大權旁落。諸侯不但僭號稱王,而且繼以稱帝。兼併天下,又有皇帝之稱,那性質就不一樣了。”
【釋義】
(一)指當代之君王。在殷,指商王,在周,指周王,在列國,則指諸侯王。卜辭:“王勿征途(屠)眔人。”(合集67)此“王”,卽商王。效尊:“公東宮內(納)卿(饗)于王。”彔伯
簋蓋:“隹(唯)王正月,辰在庚寅。”王正月,周王之正月,亦卽周曆之正月也。正月前加王字,表示曆朔出自王,非諸侯國之曆。史記·曆書:“~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順承厥意……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春秋:“經元年,春,~正月。”杜預註:“隱公之始年,周王之正月也。”孔穎達疏:“稱正月言‘王正月’者,王者革前代,馭天下,必改正朔,易服色,以變人視聽。夏以建寅之月為正,殷以建丑之月為正,周以建子之月為正。三代異制,正朔不同……正以時王所建,故以王字冠之,言是今王之正月也。”
(二)複姓。王孫名
:“王孫名之用
(戟)。”王孫名,王孫姬姓,名為名。周共王之玄孫王孫滿之後。見萬姓統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