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睗,目疾視也。从目,易聲。”
【釋形】
睗,金文从目,易聲。意符“目”,或訛為“月”。銘文用為猶“易”為“賜”義,有數體鳥虫書。
【釋義】
1.cì(舊讀sì)斯義切
(一)通“賜”。賜予,上予下。虢季子白盤:“王睗(賜)乘馬,是用左(佐)王。”論語·鄉黨:“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
(二)通“賜”,惕,恭敬。禹鼎:“
禹亦弗敢
,睗(賜、惕)共
(朕)辟之命。”文獻作“賜”。儀禮·士相見禮:“某不足以辱命,請終賜見。”或用作“惕”。周易·乾:“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說文:“惕,敬也。”
2.yì羊益切
(三)通“易”。毛公鼎:“女(汝)母(毋)敢
,才(在)乃服,
夙夕敬念王畏(威)不睗(易)。”金文編云:“睗,讀為易。尚書·君奭:‘天命不易’。”管子·形勢 :“天不變其常,地不易其則。”一說,銘文之“睗”,通“賜”,盡也。
【字例】
.JPG)
召 尊
.JPG)
禹 鼎
.JPG)
虢季子
白盤
.JPG)
毛公鼎
.JPG)
申 簋
.JPG)
.JPG)
昜 鼎
.JPG)
鄀公盂
.JPG)
鄀公簋
.JPG)
越王者旨於睗戈
.JPG)
曾伯
簠
.JPG)
者旨於
睗劍
.JPG)
越王矛
.JPG)
越王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