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禹 |
字源 | 禹(yǔ羽)王矩切 說文:“禹,虫也。从厹,象形。 【釋形】 禹,金文从虫,从九會意。虫,說文云:“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指,象其臥形。物之微細,或行,或毛,或蠃,或介,或鱗,以虫為象。”這是說:虫,又叫蝮,……是一種蛇。象形字,象其盤臥在地的形狀,後作虺。又讀chóng,同“蟲”,用以泛指動物中形體比較細小的,有的會爬,有的會飛……。九,本象人之臂肘手之形。此示這種虫的軀體蜷束功能猶似人之手臂(或與“九州”有關)。虫:亦為蛇,國語·吳語:“九虺弗摧,為蛇將奈何?”韋註:“虺小,蛇大也。”蛇之大者,謂蟒,又成為龍之化名。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深山大澤,實生龍蛇。”韓非子·說難:“夫龍之為虫也,柔可押而騎也。”在動物說中,亦趨向於龍原是蟒蛇。後漢書·五行志:“桓帝延熹七年六月壬子,河內野王山上有龍死,長可數十丈。”馬融說:“物莫於龍。”禹字,初本从虫,蛇—蟒—龍,禹亦成為“龍”之化名。丁山禹平水土本事考“論能平九土之句龍卽禹之化名”說:左傳·昭二十九年云:“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后土為社。”句龍為名,明卽虯龍之字歧。虯龍,天問又作虬龍,云:“焉有虬龍負熊以游?”王逸章句謂,“寧有無角之龍負熊獸以游戲?非也”。晉平公有疾,夢黃熊入于寢門,韓宣子問于子產曰:“不知人殺乎,抑厲鬼耶?”子產曰:“昔者鯀違帝命,殛之于羽山,化為黃熊,以入于羽淵。實為夏郊,三代舉之……今周室少卑,晉實繼之,其或者未舉夏郊耶?”鯀之被殛,據大荒·海內經云:“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令。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鯀復生禹。”……則負熊之虬龍,可知卽禹;龍所負之熊,可知卽鯀;鯀如解為共工之別名,則共工之子句龍非禹莫屬。魯語曰:“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能平九土”,禮記·祭法引作“能平九州”。夫平水土,定九州,自昔相傳,皆禹之績也。而魯語與祭法傳為句龍。是知句龍卽虬龍,虯龍卽九龍,九龍卽九首之虺;所謂共工氏之子句龍,當卽禹之化名。其平水土故事,必演自應龍畫地通泉神話。 禹字所从“九”,海內經也說:“帝乃命∽卒布土以定九州”,“九州”,亦為“九土”,卽為天下之土,故金文齊侯鐘之“禹”字又增“土”作“ 【釋義】 (一)部落首領。夏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父姒鯀,母女志。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堯時被封為夏伯,又稱“伯禹”。 (二)人名。叔向父禹簋:“弔(叔)向父禹曰:‘余小子司朕皇考,肈帥井、先文且(祖)、共明德……”孫詒讓云:“古者名字相應,說文:‘蠁,知聲蟲也。重文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