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綬,維也。从糸,受聲。”
【釋形】
綬,金文不从糸,从索,受聲。索與糸作形符,意近相通。小爾雅:“大者謂之索,小者謂之繩。”是索與糸意相通資證。段玉裁說文註:“謂之綬者,(fú)佩與革帶之間有聯而受之者。”
三年大將吏弩機有“”字,吳鎮烽、師小群二先生釋為“綬”,云:“‘事伐’的‘’字,右旁从舟从又,左旁為‘糸’字的省變,當隸定為‘’或‘’,卽‘綬’字。保利藝術博物館收藏的兩件戰國晚期趙國的銅鈹就有此字。(註引保利藝術博物館保利藏金、嶺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另外,1999年山西朔州趙家口出土的四年代相樂鈹也有‘(綬)事’一詞。”
【釋義】
(一)通“柔(綬,讀róu)”。史牆盤:“聖成王,左右(綬)(會)剛鯀。”銘文選說:“綬,从索受聲,受柔旁紐同部,音近假借。从友會聲,當假作會字。會有和義,……與剛漁皆指成王輔佐大臣的柔剛相濟的德性而言。”或綬卽組綬,周禮·天官·幕人:“掌帷幕幄帟∽之事。”鄭玄註引鄭司農云:“綬,組綬,所以繫帷也。”禮記·玉藻:“天子佩白玉而玄組∽,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組∽,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世子佩瑜玉而綦組∽,士佩瓀玟而緼組∽。”鄭玄註:“綬者,所以貫佩玉相承受者也。”依文獻之“組綬”意解,則銘句為“綬會綱繫”,剛通“綱”。儀禮·鄉射禮:“乃張侯,下綱不及地武。”鄭玄註:“侯,謂所射布也。綱,持舌繩也。武,跡也,中人之遂尺二寸。”此言下舌所繫之繩離地一尺二寸。該句言:“綬會綱鯀(擊)”,綬,指組綬、佩玉,會,和、與,綱擊指佩帶。卽指成王左右大臣之官職佩飾,服飾標誌。猶如、巿、,同物異名。
(二)冶。三年大將吏弩機:“三年,大(將)吏、邦大夫王平、彖長氶(張承)所為,(綬、受)事伐。”吳鎮烽、師小群二先生三年大將吏弩機考:“李學勤先生在考證上引兩件銅鈹(指戰國晚期的趙國的銅鈹、山西朔州趙家口出土的四年代相樂鈹)時認為‘綬’當讀為受,‘受事’就是‘冶’,‘是直接執行鑄造的工匠。他接受工師或者冶尹的命令,承擔具體操作的任務,因而稱作受事。’(註引保利藝術博物館保利藏金,嶺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李學勤文)此釋讀可從。弩機刻記的‘受事伐’與代相樂鈹一樣,是‘受事執劑’的省簡式。弩機祇刻記了受事者名叫伐,而省略了‘齊(執劑)’代相樂鈹刻記了‘冶吏息受事,’連受事者的名字也省略了。”(文物2006年第4期)
(三)人名。大梁司寇綬戈:“七年,大(梁)司寇綬、右庫工帀(師)繯、冶。”此戰國晚期魏器銘,綬,職司為大梁之司寇。
【字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