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膺,胸也。从肉,
聲。”
【釋形】
膺,古文
。金文不从“肉”,形與“
”相同。其左部是個面朝向右側立的人形(或為“飼”食之司省形),右部是一隻鷹朝嚮左邊人的胸前,象此人飼食于胸前的鷹之形。其中間之下方有一短豎畫,是個指示符號,示飼喂之食物。由于鷹類一般是食肉動物,故小篆便下部作从“肉(月)”。其字之本義為鷹,又因其朝嚮人的面前(胸前)在取食。故其引申為“當、胸”義。“
”是鷹之初文。鷹、膺,皆
(古文
)之孳乳字,因鷹為食肉猛禽,後下加“肉”,卽膺;下加“鳥”,卽今之鷹,二字音同形異義亦遂別,各有所專。
【釋義】
(一)當也。毛公鼎:“
(膺)受大命。”書·武成:“誕~天命,以撫方夏。”字匯補:“膺,當也。”
(二)當胸的馬帶。師
鼎:“大師金
(膺)。”商周金文註:“雁為~之初文。詩經·秦風·小戎:‘虎韔鏤膺。’毛傳:‘膺,馬帶也。’鄭玄箋:‘鏤膺有金飾。’于豪亮說膺卽樊纓,‘樊纓是馬胸前的裝飾,因為是在胸前,所以又名為膺。以革或五彩罽為之,再繫上旄牛尾,均以金塗,所以又稱為金膺。”
【字例】
.JPG)
毛公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