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道,所行道也。从辵,从
。一達謂之道。
,古文道,从
、寸。”
【釋形】
道,甲骨文
、
,从人,从彳、或从行,行,表示道路,會意為人行走於道。金文从行(或辵),从首會意,首,乃表示人。或增止,意與辵同,乃表示人行走於道路,是其本義。或增从“又”,應是“止”之形訛,疑由此演化為从行、从首、从又,會為人行於道路上,並以手指揮途行,故又有“導”義,卽是今之“導”的初文。石鼓文字作“
”,由从又作从“寸”。可知“導”是“道”之孳乳字。散氏盤銘字从行,从止(或又),从舀,是以“舀”為聲,劉熙釋名:“道,蹈也。”“言人所踐蹈。”
【釋義】
1.dào 徒皓切
(一)路,道路。散氏盤:“
(對)于芻
。”論語·泰伯:“任重而~遠。”
(二)道義,正道。好的政治措施暨政治局面為“有道”,反之則“無道”。胤嗣
壺:“
郾(燕)亡(無)道。”論語·衛靈公:“邦有~則仕,邦無~則可卷而懷之。”戰國策·東周策:“夫秦之為無~也,欲興兵臨周而求九鼎。”
(三)人名。貉子卣:“王令士衜(道)
(饋)(貉)子鹿三。”吳虎鼎:“王在周康宮
(夷)宮,道內右吳虎,王令(命)善(膳)夫豐生……”李學勤先生說:“‘道內’為人名,卽下文之‘伯道內’,又省稱為‘內’,揣係名內,字伯道。”
2.dǎo(舊讀dào)集韻大到切
(四)引導。中山王
鼎:“夙夜不解(懈)以
(誘)道(導)寡人。”韓非子·喻老:“夫誘~爭遠,非先則後也。”論語·學而:“~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釋文:“道本或作導。”
3.tǎo 他皓切
(五)通“討”。
鼎:“隹(唯)十又一月,師
(雍)父.JPG)
(道、討)至于
(胡),
從。”郭沫若說:“省導殆言征討也。”
【字例】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