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字源
(dēng燈)都滕切()

說文:“登,上車也。从癶、豆,象登車形。 籒文登,从収。”

【釋形】

登,甲骨文 ,上部从二“止(趾)”,从豆,豆亦聲,或下部增从収。“豆”,古本為盛食之器,止卽趾,表示行進而升登。故三形合體,會為雙手捧舉盛食(豆)器以進敬獻之祭。捧舉豆器,故有向上、升義;由捧舉敬獻之食,因以有“烝”義。金文與甲文同,班簋字省二“止(趾)”,增“”。从與“廾”形雖異,意可通。,古文作段玉裁:“上象累高,下象可拾級而上。”當亦有升登意,故是之異構字。

說文·豆部:“(登),禮器也。从,持肉在豆上。”說文之登、,二字音同,且形體、釋義有別。段玉裁認為“登”是“”的俗字。爾雅·釋器:“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籩,瓦豆謂之登。”由此可知,說可從。又說文:“,豆屬。从豆,聲。”,金文隸作,从米與从肉意同,容庚金文編:“,从米,从豆,像載米于豆,从収進之,義當訓為登為進。”“經典以烝為之。說文訛米為釆。汗簡米部 釋為蒸。”此釋“(juán)”為“登”,其金文姬鼎字亦正从“米”。

【釋義】

1.dēng都滕切

(一)升,自下而上。散氏盤:“陟州剛(崗),(登)(),降棫,二(封)。”此云:登上州崗,再登上、下至棫,設立兩道封土為界。·明夷:“初~于天,後入于地。”

(二)升。盅鼎:“盅之登鼎”。張昌平曾國青銅器簡論說:“學者認為登卽升,故登鼎卽升鼎。”(考古2008年第1期)提升。班簋:“不丮皇公受京宗(懿),毓(育)文王姒聖孫,(登)于大服,廣成氒工。”“登于大服”,卽升任高官。左傳·哀公十六年:“子伯季子初為孔氏臣,新~于公。”

2.zhēng 煮仍切

(三)通“烝”。進獻。姬鼎:“用(登、烝)用嘗。”陳侯因:“以以嘗。”禮記·月令:“農乃~麥。”:“進也”。或以烝為之。爾雅·釋詁:“烝,進也。”·小雅·信南山,“是烝是享。”:“烝,進也。”春秋·繁露:“四祭,冬曰烝,烝者,以十月進初稻也。”烝皆與登同訓。

3.dèng 徒亙切

(四)通“鄧”。古代諸侯國名。姓,春秋時為所滅,後為邑。鄧公簋:“登(鄧)公乍(作)雁(應)嫚。”:“中省自方,登(鄧)(造)□邦。才(在)噩(鄂)(師)(次)。”此銘之“鄧”,唐蘭謂位于南陽盆地南部的古鄧國王輝說在今河南鄧縣一帶。左傳·桓公七年:“春,穀伯鄧侯來朝。”孔穎達:“以是南方諸侯,近小國,明以辟陋小國,故賤之也。”然傳世有復公子簋:“乍(作)我姑鄧孟媿媵簋。”陳夢家以為此鄧國媿姓。又陜西武功出土有鄧伯氏鼎周至出土有登孟壺西周晚期之器,據此,西周有說很可能在陜西境內。

(五)氏稱。登尊:“登乍(作)旅彝。”登氏,湯御門尹,後有登氏。見姓考

【字例】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21:4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