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82页
形声字。从鳥,冘(yín)声。鸩与冘并舌音,侵韵。故书中以冘为“抌”(《墨子·经说上》),后乃为造分化字。《说文》始收录,隶变后楷书作鴆,类推简化作鸩。本义是羽毛有剧毒的一种鸟。《山海经·中山经》:“(女几之山)其鸟多白鷮,多翟,多鸩。”郭璞注:“鸩大如雕,紫绿色,长颈赤喙,食蝮蛇头;雄名运日,雌曰阴谐也。”郝懿行笺疏:“《说文》云:‘鸩,毒鸟也。’体有毒,古人谓之鸩毒。”引申指用毒酒致人于死。《国语·鲁语上》:“温之会,晋人执卫成公,归之于周,使医鸩之,不死。”引申泛指酷毒之物。宋岳珂《桯史·隆兴按鞠》:“孝宗锐志复古,戒燕安之鸩。”也指似雉的一种鸟。《山海经·中山经》:“(瑶碧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雉,恒食蜚,名曰鸩。”郭璞注:“此更一种鸟,非食蛇之鸩也。”(张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