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制,裁也。从刀,从未。未,物成,有滋味,可裁斷。一曰:止也。,古文制如此。” 【釋形】 制,金文从刀,从木會意,會為用刀斧木,義為製作。王子午鼎字从木,左下部多增一斜畫,以示樹木枝葉混出,字从“刀”,意為砍掉多余歧枝,卽去掉旁出歧枝,表義為控制主幹外多余之歧枝。其右部之“刀”上加飾了兩撇短畫,示刀砍之木渣。故其形構表義又為裁、控制。 金文編附錄(上)536號收字: 鼎、 簋,此兩字劉釗先生古文字構形學第15章[26]釋為“制”字。云: ……刀字寫作 、,是早期銅器銘文慣用的對文字進行美化裝飾的手法,其形體可與早期銅器銘文刀字及从刀之字進行比較: 爵 父乙爵 父辛卣 正爵 父辛爵 父己尊 父庚卣 故以上字可定作“”。……木、未形體接近,極易相混。金文未字或作“”(金文編三八九頁)金文編列於木下,就是將未字混成了木字。所以制字所从之未,應是木之訛。古文四聲引古孝經制字作“”,引義雲章制字作“”,皆从木作,木旁三筆,是因為刀字可作“”“”筆劃脫離並移位造成的。王子午鼎制字作“”,仍从木作可證。秦代權量上的制字作“”“”,木旁已斷成三截。裘錫圭先生認為古文字“折”字像以斤斫斷樹木,制字應是像以刀截割木材,所論極是。制字从木从刀,像以刀截割木材,所以說文訓為“裁”。制字與折字音義皆通,折字訓“斷”,與制字訓“裁”義本相因。秦簡製字从折作“”,制折皆照母脂部字,聲韻全同,二字所記錄的應是一組同源詞。上列金文結構為从木从刀,故字應該釋為“制”。 “字例”前行商代金文鼎、簋字,一說隸作“栩”字,从木,从羽,右半部形近鳥羽之“翅”形,猶近於“翊”字所从之。六祀其卣有“翌日”之“翌”為獨體字,與上引七字之前兩形相似,本書按舊釋,收入“翌”字條。 【釋義】 (一)節制,約束,控制。王子午鼎:“萬年無諆(期),子孫是制。”荀子·天論:“從天而頌之,孰與~天命而用之。” (二)製作。子禾子釜:“□(釜)而車人制之。”孟子·梁惠王上:“可使~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趙岐註:“製,作也。” 【字例】
鼎
簋
爵 文
王子午鼎
子禾子釜
秦二世詔版
漢金文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