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字源
(fù付)房六切(复)

說文:“復,往來也。从彳,复聲。”

【釋形】

復,甲骨文,从,或,从,象城墉之形;,倒足,意為歸回、返還。金文鬲比盨字與甲文同,它體由增“彳”,彳表示行走意,因从夂,表示返行,變作,象城垣有望亭之形。隸作(guō),說文:“度也,民所居也。从回,象之重,兩亭相對也。或但从□。古博切。”古博切讀音與“郭”同,郭、墉、鄘乃同源之字。玉篇:“今作郭。”說文:“墉,城垣也。从土,庸聲。,古文墉。余封切(yōng)。”其與“”倒足、或辵會為返回所居之地義。

【釋義】

(一)返,返回。何尊:“隹(唯)王初()宅于成周,復(稟)珷(武)王豊,祼自天。”涂白奎先生說何尊的“復……自天”及相關問題云:唐蘭先生將“復稟武王豊祼自天”,釋為“還按照武王的禮,舉行福祭,祭禮是從天室開始的”。李學勤先生說:德方鼎武王福自”,同何尊“復稟武王豊福自天”,兩者是有聯係的……“稟”,意為領受。“復稟”是再一次領受。武王已死,古人以為其靈在天,因此,領受致祭武王的祭物不妨說是“自天”。據德方鼎,三月份周王成周曾接到從鎬京送來的武王福胙,到何尊所載四月丙戌日,又一次領受武王福胙,所以叫做“復稟”。先生說:

“復稟”之“復”,不應當釋作“還”或“再一次”。說文“復,往來也”,爾雅·釋言更通俗地解釋為“復,返也”。通俗地說,“復”的意思就是往某處辦完某事後返回。與復字相關或可互用的“复”字,說文釋為“行故道也”。卽復、复二字,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走回頭路”或“回來”的意思。而作為副詞使用,表示重復,則是後起引申義。

關於學界對此銘“復”字的誤解,陳福林先生在1991年第8期貴州社會科學發表的關於何尊銘文的幾點新補證文中已進行了指正。他根據說文對復、复的釋義以及先秦典籍、青銅器銘中“復”字的用義,明確指出“复(復)字無論是在先秦的古籍中,還是在金文中,其本意是一致的,都是返還的意思。”(引自考古與文物,2010年1期)此意又可見穆公簋蓋:“隹(唯)王初女(如)□,自商(師)復還,至于周。”

(二)歸還,收復,奪回。多友鼎:“衣(殷)(復)筍人孚(俘)。”此銘句謂:大量收復(奪回)郇邑人之被俘者。郇人俘,卽為(曾經)被俘的郇人。動詞“俘”為後置定語。一說“衣(卒)(復)筍(郇)人孚(俘)”,衣,讀卒,此句是說奪回被擄的俘虜及其地。

(三)還給。曶鼎:“效[父]則卑(俾)(復)氒(厥)(絲)束。”此銘句義為:效父卻把那束絲退還給了

(四)古國名。復公子簋:“復公子白(伯)舍曰薦新,乍(作)我姑登(鄧)孟媿(媵)簋。”復應是國名或族氏之稱,當卽復國之公子字伯舍為其大姑“孟媿”嫁往鄧國所作的媵器。

(五)副詞。相當于“再”。散氏盤:“復涉,陟雩(越)、𨺰,(以)西,(封)于(城)、楮木。”此句意:再渡過,穿越𨺰三地,向西于楮木設立封土為界。戰國策·東周策:“下水,東周必~種稻,種稻而~奪之。”

(六)重。:“先王之(德)弗可(復)目 又(得)。”集韻:“復,重也。”

(七)氏稱。復鼎:“復用乍(作)父乙寶(尊)彝。”

【字例】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0:2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