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字源
(lú盧)力居切(膚胪)

說文:“臚,皮也。从肉,盧聲。,籀文臚。”

【釋形】

臚,金文與說文之籀文形相近。邵瑛群經正字:“卽臚之省變。但移肉(月)于下,省其中間皿字耳。俗變甾為田,竟似虍下从胃。”段玉裁說文註:“今字及皮膚(fū)從籀文作膚,膚行而臚廢矣。”

據金文形構析之:从虍(hū),从,肉會意,虍亦聲。虍,說文:“老虎的斑紋”,實為老虎軀體的頭、胸部分,卽前軀,作構件亦表示虎,猶“羊”僅以羊頭形表示之。,是其“胃”形,或、肉合體卽為“胃(虎之器官)”。構意為虎之胃及肉包容于“虍(軀體)”皮內之下,故皮膚是其本義;又因老虎之皮毛,一般而言,其斑紋赤黑相間,或黑一道、黃一道,故泛指黑中帶黃的一種顏色。益以“金”旁卽,表義為赤黑色的金屬。然依嬰次盧之盧字看,其从“膚”,當可謂从肉,聲。參“”字條。(見1617頁)

【釋義】

1.lú力居切

(一)通“鑪”,赤褐色的金屬。玄膚戈:“幺(玄)膚(、鑪)之用戈。”朱公釛鐘:“玄鏐膚(、鑪)呂。”:“玄鏐鋁。”配兒鈎鑃:“鉉鏐鋁。”朱公華鐘作“赤”,曾伯作“黃”,知其金屬旣赤且黃。或通“鑢”,膚呂,卽鑢鋁,說文:“鑢,厝(錯)銅鐵也。”左傳有“鑢金”,漢書·古今人表作“鑪金”。

(二)古國名。史密簋:“王命師俗、史密曰:‘東征’,南尸(夷)。膚虎會杞尸(夷)、舟尸(夷)、雚不(悊)廣伐東或(國),齊(師)、族土、述(遂)人乃執啚(鄙)寬亞。”此銘之“膚”,因字殘缺,諸學者釋文有異,李學勤先生史密簋銘所記西周重要史實考中“東征”後一句讀為:“會南夷杞夷舟夷”,此“”,釋文為“”,應為位于淮南。釋云:漢書·地理志廬江郡應劭云:“故廬子國”,通典廬江郡廬州說:“古廬子國也,春秋舒國之地。”據此,地在今安徽廬江西南。王輝先生史密簋釋文考地中亦釋為“(盧)”,云:本銘盧字不从皿,下从口,與器皿同義。從歷史上看,本為之方國,曾與結盟滅西周春秋時期,似又與結盟,與為敵。從本銘看,它又與東夷聯合,攻之邑。王雷生由史密簋銘文看姜姓萊族的東遷中云:“膚”字下部磨損不清,但從筆畫走向看,是“月”非“口”。文依據徐中舒”為“莒”說斷“膚”為“莒”,文則以“膚”字上沒有竹頭給予否定。那么,我們為何不可以大膽斷定“”就是“呂國”之“”呢?如春秋兒鐘“吉金鎛鋁”,曾伯霖簠(實為曾伯)作“吉金黃”……諸銘互照,金文“”卽“鋁(呂)”,從而“膚”就是“呂”再清楚不過了。(上引據周寶宏近出西周金文集釋)案“膚虎”其是“膚”字,而非“盧”字,盧之甲骨文為全體象形,像“爐”之燃燒之器形,或增“虍”為聲,然下部仍保留原形體,春秋金文嬰次盧字上从膚,下增皿,遂之膚、與盧亦易混。疑銘中當是“膚”之本字,其通“”,義為國名。

2.fū甫無切

(三)人名。九年衛鼎:“眉敖者膚卓吏(使)見于王,王大黹(致)。”唐蘭譯:眉敖的使者來見王,王舉行盛大的接待禮。

【字例】

九年衛鼎

弘 尊

玄膚戈

玄膚戈 

越邾盟辭鎛乙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0:3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