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更,改也。从攴,丙聲。” 【釋形】 更,甲骨文(乙7680)、(前6、64、8)从攴,丙聲。象手執鞭於之下,卽古文鞭字。金文“便”字从“”,(馭)字左部从,亦同“”,更卽鞭,九年衛鼎鞭字作“”是其證。金文形符皆从二丙,或省“攴”而增辵。从辵者,隸變作,廣韻:“,古行切。”集韻:“居行切”下“兔徑也。”玉篇:“同。”說文:“迒,獸跡也。从辵,亢聲。,迒或从足、从更。胡郎切(hánɡ)。”因鞭趕之畜,故有獸跡義。从足與字从辵意同,亢、更,古皆為見紐,陽部字,當為聲符更旁字。銘文讀gēng音。 【釋義】 (一)繼續,繼承。班簋:“甲戌,王令毛白(伯)更虢(城)公服,(屏)王立(位)。”虎簋蓋:“更(賡)乃且(祖)考,足師戲走馬馭人眔五邑走馬馭人。”國語·晉語四:“姓利相~。”韋昭註:“更,續也。”文獻或作“庚”“賡”。詩經·小雅·大東:“西有長庚。”毛傳:“庚,續也。” (二)更卒。十二年上郡守壽戈:“漆垣工師乘、工更長倚()。”前漢·昭帝紀:“三年以前逋~賦入者,皆勿收。”註:“更有三品,有卒更,有踐更,有過更。古者正卒無常人,皆當迭為之,一月一更,是為卒更也。”漢書·食貨志上:“[秦]又加月為~卒。”註:“更卒謂給郡縣一月而更者也。” (三)人名。更鼎:“更乍(作)旅鼎。” 【字例】
師簋
師虎簋
舀 壺
盠方彝
恒 簋
更 鼎
趩 簋
十二年上
郡守壽戈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