卽禹蹟(跡),指禹之足跡於天下。秦公簋:“鼏(鼎)宅禹
(責、蹟)。”
,文獻作“蹟(跡、跡)”。左傳·襄公四年:“茫茫∽跡,畫為九州,經啟九州,經啟九道,民有寢廟。”尚書·立政:“其克詰爾戎兵,以陟∽之跡。”程元敏天命禹平治水案云:陟,履蹈也(清朱駿聲尚書古註便讀)。禹跡,偽孔傳:“禹治水之舊跡”,謂九州天下。陟禹之跡,意謂領有天下。顧頡剛鯀禹的傳說云:“責”讀為“蹟”,“禹蹟”便是“禹堵”。因為土地是禹造成的,所以遍天下都是禹的蹟(跡)。“‘禹跡’畫為九州,‘九州’是當時天下的異名,這與齊侯鐘銘‘咸有九州,處
之堵’的話又相印證了。‘禹跡’,又作‘禹績’,詩·大雅·文王有聲篇說:‘豐水東注,維禹之績。’……逸周書·商誓篇也說:‘在昔后稷,惟上帝之言克播百穀,登禹之績。’‘登禹之績’自是‘陟禹之跡’的異文,這可確證‘禹績’便是‘禹跡(蹟)’了(左傳·哀公元年)說少康‘復禹之績’,此‘績’字亦卽‘蹟’字,猶言疆土也)”。據周寶宏近出西周金文集釋。
【字例】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