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逆,迎也。从辵,屰聲。關東曰逆,關西曰迎。”
【釋形】
逆,甲骨文
、
,从止(趾)、或从彳,从屰會意,屰亦聲。金文从辵,或从彳,與甲文从彳、亦與从止意同;从屰,甲骨文、金文為倒立之“人”形。一個正面之行的人,相對於他迎面(相反)而行的人來說,是反嚮。故以“倒人形”表示。其“辵”,表示行走,會意為兩人相嚮曰逆。迎為其本義。而從方向上而言,一方為反嚮之行的人,故亦有屰(逆)嚮之義。段玉裁說文註:“逆迎雙聲,二字通用。”多友鼎字增之“口”,因从屰,於人有關,增之口是其繁構。
【釋義】
1.nì 宜戟切
(一)迎接。卜辭:“王于南門逆羌。”(合集32036)駒父盨蓋:“我乃至于淮,小大邦亡敢不□,具逆王命。”黃盛璋駒父盨蓋銘文研究譯:“我乃到了淮,大小邦國沒有一個敢不貢獻其服貢,皆迎王命。”(考古與文物1983年第4期)尚書·顧命:“虎賁百人,~子釗於南門之外。”
(二)受,接受。曶鼎:“井(邢)弔(叔)曰:‘才(在)王廷逎賣(贖)用[
]不逆。付曶,母(毋)卑(俾)弍于
’。”“逆”字句,或讀為:“不逆付,曶毋……”儀禮·聘禮:“眾介皆~命不辭。”鄭玄註:“逆,猶受也。”一說,釋名·釋言語:“逆,不順也。”不逆,卽為順,引申指合法。
(三)抵觸,違背,與“順”相對。多友鼎:“公寴(親)曰多友曰:‘余肈(肇)事(使)女(汝),休不
(逆),又(有)成事,多禽(擒)……’。”中山王
壺:“卲告後嗣:隹(唯)逆生禍,隹(唯)
(順)生福。”史記·留侯世家:“忠言~耳利于行。”逆,增韻:“迕也,拂也,不順也。”
(四)族名。逆鐘:“弔(叔)氏令(命)史
召逆,弔(叔)氏若曰:‘逆,乃且(祖)考□政于公室,……’。”商周金文註云:“逆之先祖及父輩長期在叔氏公室從政,也足見逆的家族地位非同一般。”
(五)人名。陳逆簋:“
氏裔孫逆。”陳逆簠:“小子陳逆曰:……”陳逆,春秋周敬王時人。左傳·哀公十四年:“子我夕,陳逆殺人,逢之,遂執以入。”
2.shuò所角切
(六)通“朔”。北,北方。同簋:“自淲東至于
(河),氒逆(朔)侄(至)于玄水。”此句式:前句之“自淲東……至于……,”下句“氒逆(北)……至于……”五祀衛鼎:“曰厲曰:‘余執龔(恭、共)王卹(恤)工(功),于卲(昭)大室東逆(朔)
(營)二川’。”“氒(厥)逆(朔)彊(疆)眔厲田,氒(厥)東彊(疆)眔散田,氒(厥)南彊(疆)眔散田,眔政父田,氒(厥)西彊(疆)眔厲田。”朔,爾雅·釋訓:“北方也”。東逆卽東北。下文提到逆、東、南、西四疆,逆當讀為朔。朔疆,北界。尚書·堯典:“申命和叔,宅朔方。”偽孔傳:“北稱朔。”逆,鐸部疑紐,朔,鐸部山紐,二字
韻,逆可讀為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