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入乡随俗 |
字源 | 入乡随俗“随”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俗”?日常口语中常说“入乡随俗”,意思是到一个地方就遵从那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乡”指乡里,可想而知其风俗习惯覆盖的面积之小。但最初的时候,这个成语覆盖的面积可比乡里要大得多了。 《礼记·曲礼上》篇中规定:“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郑玄注解说:“皆为敬主人也。禁谓政教;俗谓常所行与所恶也;国,城中也。”孔颖达则解释得更加清楚:“竟,界首也。禁谓国中政教所忌。凡至竟界,当先访问主国何所禁也。”“国,城中。城中如今国门内也。俗谓常所行也。入主人之城内,亦先问风俗常行也。”“门,主人之门也。讳,主人祖先君名,宜先知之,欲为避之也。问讳而以门为限者,主人出至大门外迎客,客入门,方应交接,故于门为限也。” 原来,进入别的国家边境的时候,要先问该国政治与教化方面的忌讳,此之谓“入竟而问禁”;进入别的国家城门的时候,要先问该国城市之中所常行的风俗和厌恶的事情,此之谓“入国而问俗”;进入别人家门的时候,要先问主人祖先的名字,以便谈话时加以避讳,此之谓“入门而问讳”。从国家到城市再到家门,古人关于“禁”“俗”“讳”的礼节区分得极其精细,后人已经不耐烦这种区分,因此就用“入乡随俗”一言以蔽之了。 岳飞的孙子岳珂在《桯(tīng)史》一书中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南宋年间,有两位狂生,一位姓张,一位姓吴,胸怀大志却不为人所知,听说西夏有意入侵南宋,遂叛国而往。在西夏都城的酒家里,二人剧饮终日,然后挥笔在墙壁上大书:“张元、吴昊,来饮此楼。”巡逻的人将二人捉拿,“夏酋诘以入国问讳之义,二人大言曰:‘姓尚不理会,乃理会名耶!’” 原来,西夏国君的名字叫李元昊,张、吴两位狂生故意将元昊之名嵌入自己的名字里面,目的是引人注目。李元昊以“入国问讳”诘问,是综合了“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两项礼节。两位狂生的目的果然达到了,李元昊“竦(sǒng)然异之,日尊宠用事”。入国而不问讳,竟然还能达成这样的效果,实在有趣! ![]() ![]() 《吉祥图案解题》(『吉祥図案解題:支那風俗の一研究』)插图,野崎诚近著,日本昭和十五年(一九四〇)平凡社再版。 《吉祥图案解题》上下册,是日本学者野崎诚近关于中国风俗研究的著作,内收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一百八十五个种类,四百四十余幅。陈宝琛署名,书前有段祺瑞大字题词:“入国问俗”。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民间广泛流传,通常采用人物、花卉、飞禽、走兽、器物和字体等形象,以吉祥语、民间谚语、神话故事为题材,用借喻、比拟、双关、象征等表现手法,创造出图案和吉祥语的完美结合,凝结着古人向往、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太平有象”,通常以象和宝瓶的具象(上页右图)或抽象(上页左图)形式出现,可用于画稿、器物造型、家具建筑装饰等,寓意为“天下太平,万物安宁”。象为瑞兽,持重稳行,又与“祥”字谐音,瓶谐音“平”。历代帝王常以铜、玉、瓷等材质御制“太平有象”器型,或陈于厅堂之中,或置于案台之上,以求“四海升平、吉祥平安”。 这样一本民间图样集锦,有了段祺瑞的题词,其立意主题似乎立刻拔高了不少。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