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亂,治也。从乙,乙,治之也。从。”
【釋形】
亂,金文不从乙,作。象雙手理絲線之形。上部从爪(手),下部从“又(手)”,中部从,卽絲,中間从,,纏絲之榺子,纏繞絲線圈的用具,戰國詛楚文字右邊增“乙”,是小篆所本。毛公鼎、沖子鼎有“”字,从,从,亦聲。郭沫若云:“本象治絲之形。治絲時,其聲囂騷,故字後从。”毛公鼎字下端似从止,依簋銘字下端从又(手),可證止乃从“又”之形訛。之本為無頭序、亂絲團,則作以疏理、理序、整理,因以有治理義。
【釋義】
(一)變更。五年琱生簋:“(召)白(伯)虎曰:‘余旣訊,我考我母令(命),余不敢(亂)。余或至我考我母令(命)。’琱生(甥)則堇(覲)圭。”“亂”,多釋為“違背,違抗”意,李學勤先生就“余旣訊……余不敢亂”句,云:“這是講與琱生間仆庸土田劃分之事,一概遵循已故父母的遺愿,不敢變更。‘亂’,漢書·終軍傳註:‘變也。’他還說:‘余或至我考我母命’。‘或’與‘有’通,在此訓為‘能’,‘至’則讀為‘致’。”
(二)通“鞹(亂,讀kuò)”。毛公鼎:“朱(亂,鞹)(、溫)。”彔伯簋蓋:“朱虢(鞹)。”讀鞹,說文:“去毛皮也。論語曰:‘虎豹之鞹’。”謂經過整治去毛的皮革。
【字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