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非 |
字源 | 非 鸟儿张开的两翅相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 A ![]() B ![]() C ![]() D ![]() E ![]() F “非”这个字使用最多的义项是错误或表示否定的副词,古今皆同。那么,它为什么可以表示否定呢?这就要从字形上来释疑了。 非,甲骨文字形A,对这个字形有两种不同的解说:一种意见认为下面即是两人相背之形的“北”,但为了区别于“北”,上面各添加了一短横指事符号;相背的人形两侧是刻意强调的手。整个字形会意为两人背道而驰。另一种意见,如林义光在《文源》一书中认为“像张两翅”,于省吾先生主编的《甲骨文字诂林》则解释说:“凡鸟飞,翅必相背,故因之为违背之称。” 非,甲骨文字形B,这个字形可以确定为鸟儿“张两翅”之形。如果是两人相背,则断无从侧面能同时看到两只手的可能;而鸟翅上羽毛众多,仅以两根羽毛来示意,理所固然。正如戴侗早就指出过的“飞与非一字而两用”,古人先造出“非”,然后在此基础上再造出“飞”。请看“飛(飞)”的小篆字形C,“非”的甲骨文字形B正是下部张开的翅膀的截取图。 非,金文字形D和E,大同小异,但请注意,这个字形不是“兆”。小篆字形F,笔画增加并延长,变得匀整,但再也看不出张翅之形了。 《说文解字》:“非,违也。从飞下翄,取其相背。”“翄”通“翅”。段玉裁注解说:“从飞下翄,谓从飞省而下其翄,取其相背也。翄垂则有相背之象,故曰非,违也。”与上面的字形分析一致。从两翅相背引申而表否定。 《论语·颜渊》篇中记载了孔子的一句名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礼”指不合礼仪节度。那么,什么样的视、听、言、动可以称得上“非礼”呢? 《礼记·曲礼上》中规定:去别人家做客,“将入户,视必下。入户奉扃,视瞻毋回”。快进门时,目光一定要向下;“扃(jiōng)”指从外面关门的门闩,进门时要两手向心,好像捧着门闩一样,这是恭敬之举,同时,向下的目光不能回转,东张西望。 乘车时,“立视五巂,式视马尾,顾不过毂”。“巂”通“规”,指车轮转一圈;“式”通“轼”,车厢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毂(gǔ)”是车轮中心的圆木。站在车上时,向前的视线要达到车轮转动五圈的距离;凭轼行礼时,视线只能达到马尾处;向后看时,视线不能越过车轮中间的圆木。 《礼记·曲礼下》中则规定:“天子视不上于袷,不下于带;国君,绥视;大夫,衡视;士,视五步。”“袷(jié)”指交叠于胸前的衣领,即“交领”,臣子看天子,目光上不能超过交领,下不能低于腰带;“绥”通“妥”,“妥视”即垂视,臣子看国君,目光要在面部以下,交领以上;“衡视”即平视,大夫的属下看大夫,平视即可;士的属下看士,可以左右旁视五步的距离。 “凡视,上于面则敖,下于带则忧,倾则奸。”凡是看人,如果看得过高,超过面部,都看到头上去了,那么就会显得傲慢;如果看得过低,都低到对方的腰带下面了,那么就会显得似有忧愁;如果在对方的左右乱看,就会显得奸诈。 以上就是“非礼勿视”的真实含义。今人更多用于男人不礼貌地盯着女人看,实在是大错特错! 后面三项就很简单了:“非礼勿听”,比如《礼记·曲礼上》“毋侧听”,侧着身子,支棱着耳朵,有偷听别人隐私之嫌;“非礼勿言”,说话要经过大脑,不要口不择言,瞎说一气;“非礼勿动”,身体的动作要庄重,不要轻浮。 《屏风后偷听恋人的女子》(屏風の後ろで恋人に盗み聞きする女) 铃木春信绘,江户时代 画面上,一对恋人依偎而卧,正在耳鬓厮磨,卿卿我我。屏风后,有个年纪尚幼的女子悄然坐在那儿,垂目屏息,一副“非礼而听”的样子。她大概是一位见习游女,需随身服侍等级较高的游女。从屏风上的松树景和女子和服上的雪压竹叶图案来看,时节大概是冬天。榻榻米上散落着两本书,男子手里还拿着一根烟管。屏风之前是肆意沉醉,屏风之后则敛容缩身。被偷听的人似乎毫不介意,而偷听者还是有些不自在吧。 ![]()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