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尽 |
字源 | 尽虚坐尽后,食坐尽前(《礼记》) 汉字身世小档案 ■ “尽”是一个会意字,象形字形的下面是一只器皿,器皿里面是一只手持着一把小刷子,使劲儿地将器皿清洗干净。 ■ 盛东西的器皿只有空了才能彻底加以清洗,因此“尽”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会意为“空”。 ■ “尽,竭也,终也。”“尽,止也。”都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义项。 ![]() “尽”是一个语义非常抽象的汉字,跟人或动物等具象实指的汉字完全不同,比如虎、牛之类只需简单地画出它们的样子即可。但是古人的智慧令人叹为观止,他们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器具,来表现抽象语义的能力,相信会震撼到每一个现代人。 尽,甲骨文字形❶,这是一个会意字,下面是一只器皿,器皿里面是一只手持着一把小刷子,使劲儿地将器皿清洗干净。甲骨文字形❷,器皿还带底座和把手,上面手持刷子的样子更是栩栩如生。金文字形❸,上下都有些变形,不过手持刷子的样子还是可以看得很清楚。小篆字形❹,同甲骨文和金文区别不大。楷书繁体字形❺,和小篆极为相似。简化后的简体字,造字的原意已经完全看不出来了。 《说文解字》:“尽,器中空也。”盛东西的器皿只有空了才能彻底加以清洗,因此“尽”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会意为“空”。罗振玉则说:“象涤器形,食尽器斯涤矣,故有终尽之义。”这是古人利用手边的事物表现抽象的汉字的一个典型例子。“尽,竭也,终也。”“尽,止也。”都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义项。“尽善尽美”“鞠躬尽瘁”“尽信书不如无书”之“尽”都是极、竭尽之意;自尽之“尽”则是完的意思,自己完了,当然就表示自杀;“尽齿”则是尽其年寿,过完了这一生,同时也表示衰老。 古人把农历每月的第一天称作“朔”,《说文解字》:“朔,月一日始苏也。”之所以从“月”,意思是过完了前一天之后,月亮又重新复苏,开始新的一月。农历每月的十五称作“望”,之所以从“月”,意思是这一天月亮最圆,“日在东,月在西,遥在望也”。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作“晦”,之所以从“日”,意思是“明月尽而日如故”,月亮昏冥,故称“晦”,这一天又称“晦日”,唐代时,正月的最后一天很受重视,是节日,称“晦节”,要举行送穷、饮酒等种种活动。唐人韩鄂所著《岁华纪丽·晦日》条中说:“月有小尽,大尽,三十日为大尽,二十九日为小尽。”也就是说,大月的晦日称大尽,小月的晦日称小尽,而正月的晦节,如果恰好赶上了小尽,那么一定要举行盛大的宴会。古籍中多有大尽、小尽的说法,即由此而来。 《礼记·曲礼上》中对弟子侍奉先生的礼节有详细的规定,其中有一条是:“虚坐尽后,食坐尽前。”这里的“尽”是由本义引申而来的尽量或者最的意思。虚坐尽后,“虚,空也,空谓非饮食坐也”,非进餐时的坐法称作“虚坐”,与“食坐”相对而言;顾名思义,“食坐”就是进食时的坐法。未进食的时候,弟子要尽量往后坐,要坐在最后面,以示对先生的尊敬和自己的谦恭;进食的时候,弟子要尽量往前坐,要坐在自己座位的最前面,因为古时席地而坐,盛饭食的器具摆放在席前的地上,如果坐得靠后,取食的时候就要溅污自己的坐席,同样是对先生的不尊。 《礼记·玉藻》中对臣子侍奉国君的礼节也有同样的规定,其中有一条是:“徒坐不尽席尺,读书、食,则齐。”“徒坐”跟虚坐的意思一样。未进食的时候,臣子要尽量往后坐,离坐席最前面应当有一尺的距离,以示无所求于前,同样是表示谦恭;读书的时候,声音要让师长听见,进食的时候怕溅污坐席,都要尽量往前坐,与坐席的最前面齐平,也是表示尊敬之意。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